汕头市现场教学点简介
汕头市现场教学点简介
目 录
中央秘密交通线汕头交通中站旧址陈列馆
位于金平区海平路97号。1927年,国共合作最后破裂,国民党对共产党开展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大围剿。大批共产党员惨遭杀害,中国共产党也因此转入地下斗争。为了保持中共中央机关与中央苏区(即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联络,中共中央交通局开辟了一条上海—香港—汕头—大埔—永定—江西中央苏区的地下交通线,全程约为3000公里,是全国众多交通线中唯一一条自始至终没有受到敌人破坏、保持畅通的交通线。汕头交通站正是这条中央红色交通线上重要的枢纽,由周恩来同志亲自部署,于1930年底正式建立。
经多方考证,从1930年到1934年红军长征前,经由汕头交通站护送了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安全进入中央苏区。据不完全统计,护送的中央领导同志和其他干部有200多人,其中包括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刘伯承、陈云等等。此外,交通站在前后三四年时间里,向中央苏区输送食盐、布匹、药物以及电讯、印刷、军械器材等军需、民用重要物资约300吨。与此同时,交通站还发挥了筹款和押送款项的作用,并沟通上海党中央与苏区的信息往来,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八一南昌起义南下部队总指挥部旧址位于金平区民权路50号,原为“大埔会馆”,这是一处与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有关的革命旧址。1927年9月24日,“八一”南昌起义部队进入汕头市后,在这里设立总指挥部,周恩来、贺龙、叶挺、郭沫若、谭平山、彭湃、李立三等领导人一起共商一系列重大军事、政治决策,协同中共地方党委建立工农政权。当天,总指挥部发布安民告示,宣告成立汕头市革命委员会。周恩来还亲自主持出版《革命报》(出版了3期)。9月26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会、中共南方局成员、新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从香港秘密来汕头,于当天和28日两次在大埔会馆主持召开南方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张国涛等。张太雷在会上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并根据中央政治局9月19日关于放弃左派国民党旗帜的决议,提出取消国民党的旗号、停止在汕头成立国民政府的意见。
东征军革命史迹陈列馆
位于金平区外马路207号,是汕头市第一个革命史专题馆。原为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旧址。周恩来同志在这里组建中共潮梅特别委员会,领导潮梅地区的革命运动,并为《岭东民国日报》副刊刊头题写“革命”二字,还在这里接见各界人士,大力发展工农运动,支援省港大罢工,为推动粤东地区革命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许包野烈士纪念园
一、纪念园概况
许包野烈士纪念园位于汕头市澄海区澄华街道冠山社区居委会北面的坪山仔山披上,占地约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陵园分上下二层,上层正中是许包野烈士石雕像,四周分别刻有许包野烈士生前有关领导及战友的题词。下层左右各设“观云”“望海”两个纪念亭。该纪念园位于澄江高速公路入口处右侧,2000年下半年建成并对外开放。
二、许包野生平介绍
许包野原名许鸿藻,广东澄海冠陇乡(今冠山村)人。1900年5月31日诞生于暹罗(今泰国)华富里一位侨商家里,7岁回到澄海。1920年4月许包野赴法勤工俭学,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经朱德同志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旅欧支部中的一名先锋战士。1931年至1934年间,先后被派到上海、厦门、江苏、河南等地领导组织革命运动,先后任江苏和河南省委书记。1935年2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在狱中受尽敌人的酷刑,于1935年春牺牲在南京监狱里。
许包野在长期革命实践斗争中形成了追求真理、信仰坚定,对党忠诚、以身报国,坚贞不屈、斗争到底的伟大革命精神。
特色性、典型性. 许包野烈士是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具有坚定地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许包野烈士纪念园是开展以“传承革命基因、锤炼坚强党性”为主题的红色资源现场教学的重要阵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在东江地区设立了东江特委(东江特别委员会,负责指挥全东江党务、政治、军事,1927年4月成立于海丰,澎湃任书记),并在这里建立过九块革命根据地,包括海陆惠紫根据地(由早期的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发展而成)、揭丰(即八乡山)根据地、潮普惠(即大南山)根据地、凤凰山根据地等根据地,统称为东江革命根据地。大南山革命根据地是当年东江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所在地。在根据地的全盛时期,它领导着拥有正规军约3000人的红十一军和约200万的苏区人口,根据地范围遍及粤东地区20多个县市,并发展到福建和江西南部。东江革命根据地从1927年开创,到1935年丧失,经历了长达8年多的极为艰辛、曲折复杂的英勇斗争。潮南区红场镇,曾经是大南山革命苏区党政军指挥机关的所在地,土地革命时期东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江特委及其军委机关曾两次驻留于此。在这里,彭湃、周恩来、徐向前、邓发、李富春、方方、古大存等老一辈革命家都留下了战斗的足迹。
大南山革命根据地保存至今的革命遗迹主要有红场广场、英雄石洞、石刻革命标语群、红军枪械所、红军医院、革命烈士纪念碑、大南山革命历史纪念馆、红场公园等。通过参观体验大南山革命根据地各个红色景点,追寻先烈的足迹,继承先烈的志业,养成永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浩然之气,回顾革命历史,继承革命传统,深刻领悟“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核心真意;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许士杰故居位于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樟籍村四横巷6号,2015年1月被确立为澄海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故居里陈列着许士杰同志从革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间段内的文件、照片、用品等。其中他儿子许守樑所写的一篇文章《心有灵犀一点通》讲述了许士杰和习仲勋之间的真切革命情谊,并展有习仲勋写给许士杰亲笔信的印刷件。
许士杰同志1920年出生于澄海区隆都镇樟籍村,193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年代,面对残酷的斗争环境,他有胆有识,广泛发动群众,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和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后,许士杰历任澄海县委书记、中共汕头地委常委、肇庆地委书记、广东省委常委兼广州市委书记和海南省委书记等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开拓创新,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曾被《南风窗》杂志和群众民主评选为“广州十大杰出公仆”之首、“改革开放30周年感动肇庆人物”之首。1991年7月27日,许士杰积劳成疾病逝于广州。“竹韵椰风传正气,公仆清名播芬芳”是许士杰一生的真实写照。
许士杰同志一生对党忠诚,鞠躬尽瘁,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秉公无私,清正廉洁。他的先进事迹一直被人民群众所传颂。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来到许世杰故居,不仅要铭记他的先进事迹,更要继承和发扬许士杰的革命精神,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
位于南澳县后宅镇山顶村的渔民公馆是90多年前南澳渔民革命运动的重要根据地,见证了南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反封建反剥削的红色岁月。
1928年秋,在中共南澳县党支部的积极串联和宣传动员下,已有近千名渔民加入渔民工会组织。为扩大影响力和凝聚力,地下党组织借用山顶村华侨周大隆房屋的中厅、前厅和天井作为渔民工会的活动场所,并命名为“渔民公馆”。
为进一步发展革命斗争,南澳县党支部于1930年7月16日组织渔民骨干成立“渔民公馆”执行委员会,选举蔡盖清、陈戊等13人为委员,林鸡为资料员,下设宫前、山顶、山边、龙地、港畔、埔姜坑、下势山、澳前8个分馆。中共南澳县地下党组织以“渔民公馆”为革命基地和中心,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组织带领渔民开展各类反压迫、反剥削、求翻身、争自由的革命斗争活动。
1930年8月10日,国民党当局逮捕杀害蔡盖清,并查封“渔民公馆”,南澳县渔民工会组织活动被迫停止,敌我矛盾进一步尖锐激化。1930年9月25日,在中共东江特委直接领导下,南澳县举行渔民革命武装暴动,打响了广东渔民革命暴动第一枪,在东江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荣壮丽的篇章。
解放后,南澳百姓过上了日新月异的幸福生活。为铭记历史,感恩奋进,南澳在渔民公馆旧址上进行了重建。渔民公馆焕发新机,成了红色革命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红色大坑村
——寻访“革命母亲”李梨英的红色足迹
1888年,李梨英出生在潮安县磷溪镇西坑村,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16岁时,父亲、母亲和唯一的哥哥都在贫病交加中先后离世,举目无亲的李梨英嫁到了大坑村。
1932年,革命的春风吹到了大坑村。李梨英将三儿子松才送到大坑村的红军营地,成了大坑村第一个送子参军的母亲。从此,李梨英一家7口有4人参加革命,成了名副其实的革命之家。正是在这样一个革命大家庭中,母亲从一个年近半百的普通农村妇女,一天天的坚强、勇敢起来。1933年春天,李梨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万万没有想到,噩耗会一个接着一个的传来:女婿刘金城在潮州城英勇就义,女儿林松花被捕入狱,老大松泉和老三松才也在与敌人的战斗中英勇牺牲了,年仅16岁的小儿子松森,也在帮红军运送地下情报时,献出了年青的生命!
李梨英同志参加革命30年,她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她常说“革命不成功,就不回家”,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她都对革命事业矢志不移。她总是用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去影响同志,鼓舞战友,坚持依靠党和群众去战胜困难,度过了一道道的难关。她对党无限忠诚的典范。不管是在艰险的游击战争环境,还是在白色恐怖下的地下斗争,她总是随时随地服从党的调遣,听从党的召唤,以自己的忠贞、坚强、勇敢和机智,一次次出色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她是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楷模。她三十年如一日为革命事业辛勤工作。
汕头市潮南区东华村
东华村位于汕头市潮南区陇田镇东部,地处练江下游南岸,总面积1.79平方公里,历史上是一个地理位置偏僻的纯农业村。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东华村聘请北京大学·博雅方略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院作为全程驻点顾问,科学编制东华村乡村振兴规划。东华村围绕“规划是龙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农民是主体、文化是灵魂、生态是优势、组织是保障、自治变善治”的指导思想,创新“农旅文”模式,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实施富民兴村战略,探索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径。实践也证明,这一路径有效扭转了东华村资源整合能力弱、产业发展单一、乡村建设水平低等状况。至2020年,东华村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敬老模范村居”“全国创建学习型家庭示范社区”“全国先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美丽乡村试点村”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殊荣,开创性走出了“科普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的美丽乡村产业发展道路。
二、经济建设篇
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有限公司
上海电气风电广东有限公司,2017年11月15日在汕头市濠江区注册成立,11月23日项目开建设工,2019年8月进入试生产,固定投资超5亿元,总投资超12亿元,生产6—10MW(兆瓦)以上级海上风电主机设备,年可产200-300套风电装备、整机产值约60-100亿元,已具备完整产能;此外还公司投资运营发电机智能制造项目;汕头智慧能源项目(零碳工厂助力汕头实现碳中和目标);5G工业互联网智慧风电应用标杆示范项目。
汕头向海而生,有着丰富港口资源、海洋资源、风力资源,海上风电产业潜力巨大。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推动新能源产业健康发展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重要指示,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关于支持汕头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的意见》中提出,构建海上风电全产业链,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汕头市委 “1146”工程提出要大力发展海上风电产业和以海工装备为重点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和1000亿级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汕头市要努力在“十四五”末实现“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目标。
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将以凝聚强大政产学研合力,共同推动汕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实现党的建设、中心工作、管理水平、社会形象、产业发展“五个提升”,以高质量党建促进海上风电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汕头市超声仪器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汕头市超声仪器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SIUI)创建以来,专注于医学影像系统及无损检测设备的研发和制造,已成为集医用超声显像诊断系统、医用X射线影像系统、无损检测设备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于一体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民族高科技企业的佼佼者,SIUI拥有超声仪器专业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汇集了一批高精尖科研开发人才,拥有多名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占员工60%以上。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SIUI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SIUI在美国设立前沿技术开发机构,并与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等学府和多家国内外知名高科技公司建立了良好的技术合作关系。SIUI是实时三维、弹性成像等医用高新技术的行业标准起草单位,也是相控阵无损探伤、数字化无损探伤仪器等工业高新技术的行业标准起草单位。SIUI超声仪器制造基地拥有多条先进的SMT生产线、探头生产线及机加工生产线,拥有大批熟练的生产技术人员,拥有成熟的国内外物流运转系统,是广东省50家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之一。SIUI在国内同行中率先通过ISO9001、美国FDA、欧共体CE、中国CMD认证,质量管理体系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得到有效的锤炼,管理流程合理成熟,持续改进,确保了研发、采购、生产、出厂、销售及服务各环节的操作规范性和质量可靠性。
三、文化建设篇
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
位于汕头市永平路1号,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为中西合璧的欧陆式大楼。始建于1907年,前身是日本台湾银行汕头支店行址,1945年抗战胜利后被撤销。
永平路1号大楼是1923年原广东中央银行汕头分行建筑,1927年日本台湾银行汕头支店接管清算该银行,并买下该建筑,抗战胜利后先后作为汕头西医院、报社、法院等机构的办公地点。该建筑承载了上世纪20年代期间汕头辉煌的城市发展记忆,也见证了若干重大历史事件。
为向公众更好展示汕头的开埠及发展过程,2010年5月,金平区委、区政府决定将这栋大楼修缮建设为汕头开埠历史文化陈列馆,并于当年12月21日免费向公众开放。先后荣获“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汕头市文明窗口”“汕头市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先进单位”“汕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汕头市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2016年,永平路1号大楼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10月,汕头市在开埠文化陈列馆举办“从被动开放走向主动全面开放——汕头城市开放史展览”。展览共分3个部分,分别在陈列馆的3层楼布展。一楼为第一部分“港口:坚船利炮下的开埠和通商口岸”,二楼为第二部分“城市:历史变迁中的发展与文化”,三楼为第三部分“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伟大创举”。展览共使用图片175张,其中一楼43张,二楼64张,三楼68张。展示实物41件,包括“南澳一号”瓷器5件,银票13件,侨批22件,潮绣1件。
汕头侨批文物馆
汕头侨批文物馆位于汕头市外马路18号,由原中国银行汕头分行旧址改建而成。馆舍共三层,展厅面积达2000平方米。侨批是海外华人华侨寄给国内侨眷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近代潮汕籍侨胞为生活所逼或为逃避战乱,远渡重洋,到东南亚及其它国家谋生。由于当时东南亚等国金融邮讯机构尚未建立或极不完善,海外侨胞捎回家乡的款项和信息,由专门往来国内外的“水客”和侨批局递送,于是就有了大量的侨批文物。目前,侨批文物馆馆藏12万封侨批,侨批档案这一世界记忆遗产正发挥其历史文化的教育作用,向世人真实地展现华侨华人的移民史、创业史及其勇于开拓、守信重义、爱乡爱国的精神,让优秀的潮汕传统文化代代传承。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
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建成于20世纪20、30年代,位于汕头老市区中心,范围以中山纪念亭和老妈宫为核心,向西堤路和韩江梅溪呈扇形放射状分布。自1860年开埠以来,潮汕文化、华侨文化、海洋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在这里融合汇聚,相得益彰,成为汕头城市发祥地,百载商埠历史见证,以及汕头城区历史文化遗产最集中的区域,也是海内外潮汕华侨的精神家园。
小公园开埠区总占地面积达73.53公顷,其中,核心保护区主要为保存开埠期文物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体现开埠期历史文化风貌的区域,占地面积为39.96公顷。它聚集了许多晚清民国的官府衙署、洋行领事馆、公寓私邸,工业商会,影院酒楼等建筑,完整保留20世纪初近代城市街区的原貌。
1934年4月续建一座八角楼,红柱绿瓦,亭四周筑石椅,名为“中山纪念亭”,俗称小公园。文化大革命中的1969年,亭遭拆毁。1985年园林部门在原址重建假山、喷水池,植种椰子树、鱼尾葵等乔木和灌木,作为街心绿岛。1997年升平区鮀岛建筑公司重建“中山纪念亭”,后2016年末再次重建。小公园雅观倍增,独具一格。这里正是全国唯一呈放射状格局的骑楼街道,也是中国大陆面积最大的一片骑楼群。骑楼是汕头开埠贸易中西融合的产物,见证了汕头百载商埠、万商云集的历史,是汕头开埠发展到鼎盛时期的代表建筑群。这里汇聚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和各具特色的潮汕美食,让汕头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粤东的经贸金融中心城市。呈扇形放射状分布的小公园片区的骑楼和街路再加上两侧的旧街坊“四永一升平”,东部的旧“盐埕头”、北面的红亭、南面的“汕头港”,形成了具有20世纪30年代建筑特色的繁华商业区、文化区。片区内的百货大楼高7层,前身是1932年华侨集团集资创办的“南生公司”,为解放前汕头第二高楼,装有汕头市历史上第一部电梯,是老汕头的标志性建筑及小公园的象征之一,后由于骑楼的建筑老化,对百货大楼进行了大型修建。
陈慈黉故居
陈慈黉(1843-1921年)又名陈步銮,隆都镇前美村人。少即接管其父业务,1871年于泰京曼谷创设陈黉利行专营出入口贸易,陆续创设各火砻于曼谷。与族人集资创设陈生利行(后改为陈元利行)于新加坡,联泰国、新加坡、香港、汕头经营于一环。陈慈黉是老一辈潮籍华侨在家乡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的先驱之一,他慷慨出资,前后筑桥修路,改善交通状况,以方便出行和货物运输顺畅;带头捐资疏浚沟渠用以帮助农民灌溉,以保收成;兴办学校,让适龄学童都能免费就读。由他独资创办的隆都前美乡成德学校,是粤东地区最早的侨办学校。
陈慈黉故居始建于清朝宣统二年,历时近半个世纪,集陈家几代人的心血,内有郎中第、寿康里、善居室、三庐等宅第,占地2.54万平方米,共有厅堂506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善居室”始建于1922年,至1939年日本攻陷汕头时尚未完工,占地6861平方米,计有大小厅房202间,是所有宅第中规模最大,设计最精,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故居的建造既不失安全性,又不失宏伟壮观的气魄。澄海地处潮汕平原,地势低平,宜建“贴地式”建筑。故居的主体建筑由中心向外围有序铺开,气势壮观。巨大的占地面积显示了陈氏家族的庞大兴旺,而不突出的建筑高度也与周围民居更加融合,凸显浓厚的乡土气息。故居以潮汕地区典型的“四马拖车”格局为建筑的主体,四周附有双层洋楼,布局对称有致,亭台楼阁,通廊天桥,迂回曲折。穿过虎门,宽阔的大埕和各个厅堂由小及大展现出来,这是一种赋予来访者想象力的艺术思维。
四、社会建设篇
南澳总兵府
总兵府是明清时代的称呼,总兵府为军事指挥机关。是南澳总兵的衙署,位于广东汕头市深澳镇大衙口。最初建于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是当时的南澳副总兵晏继芳建造的。万历九年,副总兵侯继高增建总兵府的后楼,成为一个完整的总兵衙署。以后历经多次修缮,现有建筑是1983年重新修建的。
唐朝以来,潮汕大地凭借地缘优势成为海上商贸门户。海运和贸易的发达。明朝以来,坐落在粤、台、闽三省交界海面的南澳岛,位于汕头市至香港、台湾高雄主航道之间,是东南沿海一带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享有“海上互市”的美称。南澳县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而南澳总兵府,不仅是全中国唯一的海岛总兵府,而且对与台湾合作发展意义深远。
明清两朝,到南澳上任的总兵副总兵共有157任147人,他们都为国家的海防建设作出过贡献。衙署已辟为博物馆,保存有许多重要海防资料。总兵府前有两棵大榕树,据说已有410年的树龄,其中一棵树围达14米,枝叶繁茂,生机旺盛。据说明朝末年郑成功曾在树下讲演,招兵去收复台湾,所以这树后人又称“招兵树”。旁边还有一块当年的练兵石,重119公斤,1997年树下又增置郑成功花岗岩雕像一座。总兵府前现遗存有八千斤,六千斤土炮各一尊。据炮上铭文,是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铸造,两尊炮原分别架设于深澳草寮尾和深澳东门外,1984年移放于此。总兵府右侧院墙上镶嵌着23块历代南澳保存的古碑,其中一块是中国最早的港务约法,一块税务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
南澳县总兵府是汕头市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8月,经中央台办、国台办批准,在南澳总兵府设立“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并挂牌,为促进两地交流合作、密切两岸同胞联系搭建了平台。
市域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之濠江经验
1.以党建为引领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治理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
2018年初,由于广澳港工程建设需要,前澳埠村需要整村搬迁。搬迁工作誓师大会后,仅用半个月时间就实现广澳临时避风塘渔船搬迁超90%签约。这一“濠江效率”的实现,最关键的突破口是以党建为引领。
2.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做好市域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近年来,濠江区不少社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社区经济发展、创文强管、公益慈善等等事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典型代表有珠浦慈善会、葛陈慈善会。
3.以法治为依托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诉访分离。如将信访人陈某某的信访问题引入司法渠道,引导信访人通过法律渠道解决问题,变“我有冤”到“我有权”,成为“诉访分离”的成功案例。所所联调,河浦街道创新“所所联调”模式,打造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4.以科技为支撑
濠江区用新科技、新手段支撑起基层社会治理的活力和动力,建设“区社会治理现代化实践中心”,设计开发“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的布局,形成了具有濠江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
五、生态文明建设篇
汕头市练江流域综合整治污染见成效
——从“光说不练”到“真抓实干”从“污染典型”变“治污典范”
练江是粤东潮汕地区的三大河流之一,发源于广东省普宁市,由汕头市潮阳区入海,干流全长71公里,流域面积1346.6平方公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流域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生产粗放发展,练江水质逐年恶化,变得黑臭无比,被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定为“全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
2016年12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练江污染问题提出了明确的整改要求,但汕头不少人认为因资金、技术、练江源头在揭阳市等问题而没法治。 2018年6月15日,中央环保督察组到汕头就练江污染整改进行“回头看”时发现,2016年给汕头留下的13个整改项目,竟然一个都没有按时完成。一年半过去了,练江污染依然如旧,大小支流垃圾随意堆积,河水又黑又臭基本没有氧气。中央环保督察组对练江污染整改情况开展“回头看”后发出的通报指出,“水体污染触目惊心”、“垃圾遍地令人震惊”、“整改任务严重滞后”、“当地治污光说不练”。
被中央环保督察组通报批评后,汕头市领导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到整治练江刻不容缓,必须统一全市领导干部思想,坚决打好练江整治翻身仗。练江整治是系统性工程,要标本兼治,不仅要清淤和修复,还要控源和截污。为了彻底根治练江的污染问题,汕头确立了“抓整治、建设施、促转型”工作思路,深入开展“五清”、生活垃圾、畜禽养殖污染、环境违法、“散乱污”等五项专项整治工作,全力攻克2个印染园区、2个垃圾焚烧发电厂、10个污水处理厂及雨污分流、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其中,印染企业停产复产、印染园区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污水处理厂及雨污分流等配套工程建设,是练江污染治理的关键,也是最为棘手的工作,当中经历了诸多艰难险阻甚至群体性事件。汕头市各级干部责无旁贷承担起主体责任,真抓实干,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终于练江水质逐步好转,曾被定性为“广东污染最严重河流”的练江逐渐恢复“生命力”,“治污光说不练”的汕头成了“治污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