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游网页版 > 校(院)部门 > 经济学教研部 > 科研园地

[科研活动] 校(院)举办黄华园论坛: “两型”社会建设暨黄铁苗学术思想研讨会

时间:2013-11-28 20:10:27 来源:本网原创稿 【字体:


       2013年11月28日下午,校(院)在教学楼401室举办黄华园论坛:“两型”社会建设暨黄铁苗学术思想研讨会。出席研讨会的人员有:常务副校(院)长谭泽中等各位校(院)领导、副巡视员,经济学教研部教师和部分离退休教师,校(院)各教研部和各单位负责同志,来自省社科领域和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校(院)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经济学教研部教授黄铁苗是校(院)首批二级岗教授,到党校工作22年来,先后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经济学教研部任所长、主任等职,现兼任省人民政府参事、省人大立法顾问、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等职,还兼任全国多个学会的常务理事、全省多个学会的副会长和全国多所大学的兼职和客座教授。30多年来,黄铁苗教授潜心于节约问题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和省及横向课题25项,其中国家项目3项;在人民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等出版单位独著、担任主编出版学术专著6本;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权威学术刊物、报纸和其他报刊发表论文400多篇,获得国家、省部、市及校级优秀科研成果奖80余项,有5项成果通过《求是内参》供中央及省部主要领导同志参阅,有30多项成果被广东省和有关部委领导批示,其中有13项成果被正省部级领导批示,有多项成果被采纳并出台相应文件。他先后获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广东省劳动模范、九游(中国)建校60周年“感动党校”先进人物等荣誉称号。他的研究成果大多在省委党校转化为主体班和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专题,为我省“两型”社会建设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做出了积极贡献。黄铁苗教授最突出的学术成就在于,他全面、系统和深入地搜集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他经济学科有关节约的理论,揭示了节约和浪费规律,创立了节约经济学的系统理论,构建了节约型社会的理论框架,对我国尤其是我省节约型社会建设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会议由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周立彩主持,苟志效副校(院)长致开幕词。

       黄铁苗教授在会上作主题报告,简明介绍了他从事学术研究的治学之道、学术思想和科研成果。黄铁苗教授几十年的学术研究可以概括为“一主四副”,“ 一主”就是主要研究节约问题,“四副”包括经济学的质疑、休闲经济、经济管理和感恩文化。他出版了4本专著:《节约经济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0年出版);《劳动生产率新论》(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综观经济效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节约型社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研究成果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对节约等范畴做出了新的表述;二是将马克思的“一切节约归根到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发展为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资源的节约,并从十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实现资源节约;三是节约规律;四是浪费规律;五是劳动生产率;六是经济效益;七是节约型社会;八是节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具体内容见下面的附录《三尺讲台抒胸臆  一间陋室有书香——黄铁苗教授的主题报告》)。

       在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和学者充分肯定黄铁苗教授的学术成果,大家从学术研讨交流角度对黄铁苗学术思想和学术品格进行了全方位的探析,并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理论热点难点问题、政策导向问题和实践可操作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在研讨会上发言的有:来自校外的专家学者李新家研究员(广东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王利文研究员(广东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必良教授(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王廷惠教授(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李健英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部离退休老同志宋子和教授、黄灼明教授、缪国亮教授;教务处处长、原经济学部主任余甫功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郑志国教授、哲学教研部吴灿新教授、校(院)副巡视员陈述教授。还有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李江帆教授也写来了祝贺信。

       最后,谭泽中常务副校(院)长作总结讲话。他指出,黄铁苗教授师德高尚,潜心治学,辛勤耕耘,为我们党的干部培养和理论创新作出了无私奉献,也为校(院)经济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谭泽中常务副校(院)长谈了“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并说明了校(院)创立“黄华园学术论坛”平台的目的。

(2013年12月)

附录(以下内容在照片下面,来自2013年12月25日《南粤党校》):

 三尺讲台抒胸臆  一间陋室有书香——黄铁苗教授的主题报告

 咬定青山不放松(李新家)

 黄铁苗学术观点汇编:

  ·关于节约: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关于“两型”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关于休闲:心闲是休闲的最高境界

  ·关于感恩:感恩是一种美德

.

图片说明

“两型”社会建设暨黄铁苗学术思想研讨会会场

 .

图片说明

黄铁苗教授在会上作主题报告

.

图片说明

谭泽中常务副校(院)长讲话

图片说明

苟志效副校(院)长致开幕词

图片说明

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周立彩副教授主持会议


.

.

图片说明

广东省社科院原副院长李新家研究员发言


图片说明

广东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利文研究员发言

图片说明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必良教授发言


 .


 .

图片说明

广东财经大学副校长王廷惠教授发言

图片说明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李健英教授发言

图片说明

经济学部离休教授宋子和发言

.

.

.

图片说明

经济学部退休教授黄灼明发言

图片说明

经济学部退休教授缪国亮发言

图片说明

教务处处长、原经济学部主任余甫功教授发言




图片说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郑志国教授发言

图片说明

哲学教研部吴灿新教授发言

图片说明

校(院)副巡视员陈述教授发言






  (照片由校院办公室提供)

.

三尺讲台抒胸臆  一间陋室有书香

——黄铁苗教授的主题报告

       我曾经在2011年写了一首《花甲感怀》来表达我对这些年来工作生活的感悟:

       庆幸中年到南方,欣逢盛世览沧桑。

    三尺讲台抒胸臆,一间陋室有书香。

    真心待友多挚友,乐在他乡成故乡。

    甲子重开鞍未解,感恩自省鞭更扬。

       首先我简单概括一下我几十年来在“三尺讲台”和“一间陋室”所做的主要工作:

       我几十年的学术研究可以概括为“一主四副”,“ 一主”就是主要研究节约问题,“四副”包括经济学的质疑、休闲经济、经济管理和感恩文化。

       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研究节约问题。到目前为止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国家课题3项,出版著作4本,发表文章400多篇,给广东省和国家有关部委提出建议30多项。我出版的4本专著是:

       1990年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专著《节约经济学》。这本书印刷2次,全书共6篇12章36万字。主要建立了节约经济学框架,指出了节约经济学就是一门从浪费入手,分析浪费根源,探寻节约途径,揭示节约规律的科学。

       《劳动生产率新论》1994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印刷3次。全书共5篇22章19万字。主要是运用马克思的劳动时间节约理论指出了劳动生产率传统表述过的缺陷,并重新表述了劳动生产率。指出了我国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不是机器设备比工业发达国家落后,而是效率低下的问题,并探讨了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

       《综观经济效益论》2001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8章23.6万字,主要针对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将节约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研究了经济效益范畴的提出及发展过程,重新表述了经济效益。并从可持续发展,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产需结合等多个方面探索了如何提高经济效益问题。

       《节约型社会论》2009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3篇20章56万字。主要在对古今中外各种节约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节约、浪费、消费等范畴进行了全新的研究,探讨了节约和浪费规律,批判了节约悖论,构建了节约型社会基本框架,研究了节约型社会的实现途径。

       这些研究成果的主要创新之处,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节约等范畴做出了新的表述:节约是人类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活动中,对稀缺性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充分利用。其实质是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增进人类福祉。

       二、将马克思的“一切节约归根到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发展为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资源的节约,并从十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实现资源节约。

       三、节约规律:由于资源有限性与人们需要无限性之间矛盾的存在,人类必然按照节约的原则从事经济活动。

       四、浪费规律:在一定条件下,人们滥用或废弃稀缺性资源效用行为所具有的长期性、普遍性和顽固性。

       五、劳动生产率:劳动者对社会标准质量劳动时间的节约程度。它包括单位产品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节约和社会总劳动时间的节约。

       六、经济效益: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人与自然物质交换过程中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与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的对比关系。

       七、节约型社会:是人们自觉遵守节约原则,进行经济社会活动,实现资源合理使用和充分利用,促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社会。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看,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若干子系统。

       八、节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由于资源有限性和需求无限性矛盾的存在,人类永远需要节约。

       除此以外,近十年来,笔者围绕我国,主要是我省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教育方面的问题,向广东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教育部等部委提出了30多项建议。

       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几十年,最深刻的体会是:

       要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

       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

       要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决心;

       要有人生最是需要勤的自律。

       谨以此与诸位同仁共勉。

 .

咬定青山不放松

李新家(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今天参加“两型”社会建设暨黄铁苗学术思想研讨会,深有感触。省委党校开办黄华园学术论坛,研讨和推介一批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学术风格,体现了党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科研人员的尊重、关心和培养。黄铁苗教授在经济理论和应用决策研究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的学术成果值得深入推介和传播,他的学术人格值得我们学习。

       黄铁苗教授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坚持一个时段内的主题研究与不断开拓新的学术领域紧密结合起来,把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坚定的学术立场、精湛的理论深度、广博的学术视野、鲜明的时代特色、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学术成果。

       长期以来,他在《资本论》研究,综观经济、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消费经济学等许多学科领域都有深入研究。近十年来,坚持把节约经济和“两型”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做了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一批相关课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发表和出版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著作和理论文章。同时,对于“两型”社会建设实践提出了许多决策参考意见,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和广东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相当部分建议在实践中被采纳。

       黄铁苗教授把坚持个人奋斗深入学术研究与培养带领学术团队结合起来,既创造了丰硕的个人研究成果,又形成了大量的集体研究成果。他在消费经济学会等众多学术团体中担任领导职务,有良好的学术合作精神,在带领和指导年轻科研人员方面受到好评。黄铁苗教授把人生目标和学术追究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形成了勤奋的科研型生活方式,充分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人格化。他在自己的科研生涯中满怀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凭借自身坚定执着的信念,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孜孜不倦地耕耘在节约经济学这片领域之中,为我们理论工作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

黄铁苗学术观点汇编

关于节约: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在这个时代重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意义重大。我们现在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首先,有利于加强“两型”社会建设。“两型”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过去一般理解是在生产领域要节能减排,不要浪费资源,这是对的,但是作为长期研究节约问题的理论工作者,我认为节约型社会必须要包括生活领域的节约,因为生活领域的节约对于建设“两型”社会非常重要。从消费领域节约来看,消费过程中大量浪费的是资源,消费品本身也是资源。2013年初媒体暴露出来我们浪费的粮食可以够两亿人吃一年,这是巨大的浪费。浪费对于环境有巨大的损害,因为大量的资源被浪费,就必须向大自然索取,这样就会造成环境破坏。

       另一方面,大量的浪费会产生大量的垃圾。有资料显示我们消费品领域真正进入最终消费只是我们生活资源的20%到30%,70%多的资源成为了垃圾,所以现在差不多所有的城市都出现垃圾围城的现象,这怎么能不使环境遭到破坏!所以党中央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有助于“两型”社会建设。上一届党中央提出“两型”社会建设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我的理解是,所谓基本国策就是从横向来看所有的部门、单位,以及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想问题、作决策都要考虑到节约。从纵向来看,人类永远需要节约。我也写过很多这方面的文章,其中就有在《南方日报》发表的《节约万岁》一文。

       其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有利于改进党风,加强廉政建设。因为现实生活中严重的浪费都和腐败相联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对我们党和国家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干部有重要的作用。古人在讲到这个问题时指出“静以修身,静以养德”。“俭,德之共也;奢,恶之大也”。可见,节俭是各种优良品质应该具有的,奢侈是最大的罪恶。宋朝学者罗大经认为,俭可以养德、养寿、养神、养气。中国的古书《易经》中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话:“甘节,吉”。说明一个人能自觉节俭,就会吉祥如意;否则就是凶,就不会有好下场。所以我们不能小看勤俭节约;勤俭节约是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

       再次,现在弘扬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有利于改善我们党、国家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毋庸讳言,现在的党群关系没有战争年代那么紧密,这与我们不少人丢掉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有利于改进党群关系。

 最后,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活动,有利于共产党政权的巩固。从历史上,先秦时期的秦穆公问大臣由余“江山何以得之,何以失之?”,由余回答“以俭得之,以奢失之”,意思就是说勤俭就能得到(江山),奢侈的话就会失去。唐朝诗人李商隐更是站在历史的制高点指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为什么节俭对政权的得失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的理解就是作为统治者,如果不节俭,大量的耗费从哪里来?从人民身上去加税,这样就会加重统治集团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到一定程度,人民就有可能起来推倒你这个政权。另一方面,如果统治集团不能励精图治,一心追求纸醉金迷、花天酒地的生活,那么,一个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不能解决,政权就不能强大,也就会失去江山。

       总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摘选自南方网热点网谈2013年12月12日)

.

关于“两型”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相辅相成,节约资源也就是建设节约型社会。

       建设节约型社会减少了对资源的需求。其对环境保护能起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因推迟和减少对矿产、森林、水等资源的开发,使生态环境得到有力保护;二是减少了开采过程污染物的排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三是能使已开发的资源得到合理和充分的利用,污染物的排放也大为减少。

       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节能减排。从生产领域来看,由于采用先进技术和加强管理,推行清洁生产能够降低单位产品(服务) 的能耗、物耗,使污染物排放数量减少。同时,通过废物再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形成良好的工业生态系统,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建设节约型社会能够提高经济的增长质量。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在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质量。在生产过程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能有效地减少、杜绝废品、次品,提高产品性能,增加产品功能,延长产品寿命,缩小产品体积,减少产品使用过程的消耗。在流通过程中,安全、高效、便捷的交通方式和运输工具有利于环境保护。在消费领域中,高质量的消费品和消费方式,能减少垃圾等污染物。

       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牢固树立节俭意识;建立一批各行业的示范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行最严格的管理措施;践行节约,从每个人和每个家庭做起,党政干部和机关带头,培养礼貌、文明、节俭的生活方式。

       (本文摘选自《南方日报》2013年1月12日)

.

关于休闲:心闲是休闲的最高境界

       休闲的意义不仅在于恢复体力,获得身闲,更重要的在于休闲生活结出的美丽硕果——心情的舒畅和心灵的宁静,即心闲。心闲的实质是人的一种心灵调适,即人们将自己的心理调适为有利于自我健康、有益于自由全面发展的状态。心理和谐是人的内在欲望与外部可能性的平衡。人生难得是心闲。明朝僧人无愠有诗:“闲到心闲始是闲。”人要做到心闲,必须看淡名利,悟透人生,保持知足的心态;知足者才能常乐,才能保持心海宁静,清闲自在的状态。

       心闲是休闲的最高境界,既有利于社会和谐,也有利于个人健康,还有利于生慧。中国人认为“心闲体静”、“心宽体健”、“闲能生慧”,以达到修身养性、提升人格之目的。休闲有利于保持心情舒畅和心理健康,而精神因素对人体免疫功能有很重要的调节作用。轻松和舒畅的心情,还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灵感,产生智慧。我们重视心闲,但是,心闲并不等于出世、逃离现实,不是去做苦行僧、清教徒,而是具有达观、超然的人生态度,凡事拿得起,放得下。心闲是人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是激发创新灵感的源泉,是健康心理的条件;更重要的是,心闲丰富了人的感情世界,坚定了人追求真善美的信念,表达和体现了人的高尚和美好的气质。

       (本文摘选自《思维与智慧》2009年第6期)

.

关于感恩:感恩是一种美德

   感恩是一种美德。美德属于道德的范畴。道德的产生离不开舆论力量与人们的“良心”支持。道德规范是一种分辨善恶的尺度,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改变而改变。

       道德是美德的基础。美德一词在西方伦理学中与东方儒家学说中有不同的解释。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美德是选择自身美好或高贵事物和避免卑劣事物的心理倾向。另一些西方伦理学家认为,对善的目的价值的认同,就是美德。儒家对美德的定义是指在自觉的或习俗的儒家道德规范中那些为大部分人所接受并实际奉的、对民族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具有必然性、合理性的德目。在儒家学说看来,“仁”是人之为人的最高美德。它通过孝悌、忠信、智勇、中庸等体现出来,为人们确立德性修养和践行的标准。

       美德与道德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美德是以道德为基础的,但道德是与义务相联系的,而美德却超出了应尽义务的范围。当一个人的行为不属于应负的义务而属于奉献时,其行为就不仅仅具有道德的价值,而是具有美德的价值。感恩无论是从西方伦理学来看还是从中国的儒家学说来看,都是一种美德。感恩是发自内心,对于万事、万物、众人的感激之情和感恩之举。它一般超出应尽的义务范围和程度,是人们选择自身美好的一种心理倾向,也从根本上反映了人们对善的追求,是利于他人、利于社会和利于自己的。它并不是人们应当负有的义务,施恩者未必是因为想得到回报而给予他人恩惠,受恩者也不一定要回报帮助他的人。而受恩者一旦由心里产生感激之情,并力图回报时,就是对其应当负有的义务的一种超越,所以感恩并不是一般的道德规范,而是一种美德。

       感恩也是播种善因。无论是个人或企业,怀着感激的心情对待他人、社会和自然,必然会得到应有的回报。虽然感恩者不求回报,但事物总是相互的,“赠人玫瑰,满手余香”。感恩者不仅会使自己的心灵感到愉悦、踏实,而且终将会得到他人和社会对他的感激。古话说“: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有什么因必有什么样的果,这实际上是事物的辩证法。无论从西方经济学中关于“经济人”假说,还是从美国公共选择学派对人的研究来看,人都是具有自利性的,或者就人的本性来说,都是自利的。但人的这种自利或自私的目的,必须通过他人或社会才能实现。我们古人造字是极具智慧的,每一个汉字都具有深刻的含义。就从“人”字来说,一撇一捺,相互支撑,揭示了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世的方法与要求,这就是人与人都是互相联系、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

       感恩是对他人帮助的回应,是对他人友好的一种激励,它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拥有感恩的优良传统。如很早就有“乌鸦有反哺之恩,羊羔有跪乳之德”和“知恩图报”的古训,春秋的《诗经》有“投桃报李”之说,文人墨客也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佳句,民间更有千古流传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谚语及“衔环结草”的故事,同时,我们也唾弃“忘恩负义之人”与“恩将仇报之徒”。应该说,感恩意识早已融入到中华民族的骨子里。

       (本文摘选自《南方日报》2006年12月26日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