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活动] 许德友教授编著的《账本里的中国》新书发布会在南国书香节举行
.
由九游(中国)(广东行政学院)与广东人民出版社共同策划、九游(中国)(广东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许德友教授编著的《账本里的中国》获评为“中宣部2019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于2019年8月正式出版。8月17日上午,该书新书发布会在“南国书香节”琶洲展馆举行。九游(中国)(广东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杨汉卿、副校(院)长方真,广东省出版集团总经理杜传贵,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应中伟,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编辑、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广东人民出版社总编辑钟永宁等领导出席会议。九游(中国)(广东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长杨汉卿作会议致辞,许德友教授作新书介绍,读者代表和书中账本故事主人公代表分别畅谈了感想和体会。
杨汉卿在致辞中指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许德友教授编著出版《账本里的中国》一书,是党校(行政学院)理论研究工作者坚守初心和使命的具体体现,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新成果。杨汉卿指出,回望新中国70年不平凡的历程,我们能得到许多宝贵的历史启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只有我们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我们才能保障经济不走弯路、少受损失、取得成就,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在新时代新长征中,我们必须深化对新中国成立70年的伟大历程、实践探索、辉煌成就、经验启示的研究和总结,从中汲取营养、汲取智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新任务新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杨汉卿强调,党校(行政学院)的科研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研究优势、人才优势和系统优势,一如既往地坚守初心和使命,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不断深化理论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多出新成果、多出好成果,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出党校(行政学院)应有的积极贡献。
会上,许德友教授介绍了《账本里的中国》一书的写作思路和写作过程。许德友介绍,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到21世纪初期,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老百姓的账本里,有衣食住行用、教育旅游、父母养老,等等;这些账本里记录了不同时期的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70年来民生不断改善,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小小的家庭账本和里面的点滴收支记录,串起了大家的暖心回忆。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小账本折射70年来中国人的收入来源和消费观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书中通过讲述你我故事,以“账本故事—时代变迁—改革逻辑”为叙述主线,回顾曾经往事,体味民生变迁,感悟和思考国家发展变化和改革奋进之路,记录和歌颂百姓生活进入新时代。
有4位读者代表和账本故事主人公谈了感想和体会。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教授认为,《账本里的中国》一书贴近生活、立意高远;呈现生活、说理透彻;透视生活,传承美德;回归生活,可读性强;认为本书是一部值得阅读、值得推荐的书。九游(中国)(广东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主任周峰教授认为,《账本里的中国》一书立意新颖、视角独特;内容温暖、寓意深刻;文笔朴实、风格自然;认为如何从更加微观、细微、琐碎的层面来发现生活的美、发现生活的真,从而能够提炼生活,最后回归到生活。南方医科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张宁认为,《账本里的中国》一书角度有新意、文字有回忆、内容有温情、分析有道理;认为这是一本贴近百姓生活、紧扣时代脉搏的好作品,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问世,其意义不言而喻。会上,账本故事的主人公梁顺燕展示珍贵的账本记录,分享那些年关于房子、装修和家的独家记忆;马卫红视频分享自己的账本故事,讲述大学里的真实记忆。老账本中记录和折射了一个个普通家庭这几十年来工作和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是你我有同感的成长记录,更是一部视角具体又独特地反映城市巨变的历史画卷。
九游(中国)、广东省出版集团、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人民出版社等单位有关嘉宾、专家代表、媒体代表及学生代表近百人参加会议。
(报道转载自校院网站,校院科研处董程明供稿。第一张照片由曾尚兰拍摄,其余照片由缪国亮拍摄)
(2019年8月30日)
.
杨汉卿作会议致辞 . |
与会领导共同为新书揭幕 . |
《账本里的中国》新书发布会现场 . | |
许德友谈创作思路和写作过程 . |
许德友谈创作思路和写作过程 . |
《账本里的中国》 |
南国书香节的新书宣传广告 |
.
《账本里的中国》目录
老账本里的“新衣服”和“所得税”
黄桂祥的账本故事
账本中关于家的那些事
梁顺燕母女的账本故事
账本里的大学记忆
马卫红的账本故事
老账本里的进城记忆
郭秀妮的账本故事
账本中的生娃、养娃与教娃
曾老师的账本故事
账本里的乡村纪事
两个农村的账本故事
电子账册里的物价和养老金
刁锡永的账本故事
账本里60多年的“变”与“不变”
董家三代人的账本故事
.
用小账本记录大时代
——许德友在新书发布会的发言
.
如果时间可以穿越,今天的生活,70年前,40年前,20年前,谁曾预料过?
如果空间可以转移,昨天的你我会在哪里?在黄河边,在长江边,但是今天大家都坐在珠江边。一切都出乎你我的意料,这世界变化得太快。
沧海桑田、鸿篇巨制,70年这么大的变化,我们如何去记录?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但是中国人有一个习惯,这个习惯其实是我们的传统美德:那就是节俭,喜欢记账,做预算,看支出。通过账本,我们就可以观察收入来源、支出结构的变化,收入数量、支出数量的变化。这是一个很好的视角,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视角来看我们国家的变迁。账本记录收支,收支可以反映我们国家所发生的一切。除了 GDP、财政收入和综合国力,我们也可以从老百姓的账本里窥见这种变化。所以,我们就想到了这样一个关于“账本”的创作思路。
如何去写这本书?以什么体系、什么逻辑去写?是否按照年代划分篇章呢?
前面我们走了很多弯路,原来梳理了一个体系出来,70年,我们分成若干个时间段,再划分民生的各个方面,如医疗、教育、卫生,等等,我们还想覆盖不同的社会群体,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公务员,等等。其实这些工作我们前面都做过,但是后来觉得太难了,也不具有可操作性。许多当时记账的人,到现在都可能不在了。如果 70年前的人记账时是30多岁,那么现在就是100多岁了。
我们后来一想,觉得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如果那样写的话就是一部学术著作,或者是一篇经济史分析。而我们最初的想法是讲述账本里的故事,通过账本故事来反映社会民生的变迁,它得是一个通俗读物,没有必要写得太专业、太学术。
后来我们跟出版社的总编辑钟永宁先生聊天,他建议我们利用好已经收集到的账本,把账本里的故事讲清楚,把账本里折射的国家的变法说清楚,就可以了。既然是通俗读物,一定要具有可读性,所以他又建议我们不要使用太专业、学术化的语言。我们欣然接受建议,在半年之前扭转创作思路,重新开始。
但我们又遇到了新的困难,老账本难找。记账一两天、一两个月是容易的,但是有长久记账习惯的人却是不容易找到的。我们颇费周折,在朋友圈里面找朋友、同学、同学的朋友、出版社的家属,我们自己的家属,我们几乎都找遍了,最后才收集到一定的“食材”,达到了一定的覆盖面。
找到账本之后,我们又遇到了新问题。账本的记录都很细、很杂的,大部分都是买菜、买盐、小孩上学、买衣服等的记录。记录太多也是很让人头痛的。我们需要从杂乱的记录中梳理出一个逻辑、确定创作思路。此外,整理账本故事,我们要注重真实性和可读性,而且账本故事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我们找到的账本很多,最后呈现给大家的只是几个账本故事而已。有些故事是我们通过访谈整理写的,有的是我们自己写的,然后再整理。我们要保证,写出具有比较强的可读性,又让人感觉非常亲切,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的故事。
我们从故事、账本本身出发,是要刻画时代变化。能引申,但是不能无限引申,要紧贴账本,引起读者的共鸣。我们需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我们要分析它的改革逻辑,要说政策、讲道理,而且这个道理在讲的过程中,不能文件化,要通俗化,要让大家在读的过程中感觉轻松,不要有专业术语,不要有太多长句子,要把“通俗”两个字贯穿始终。
最终,我们把书的结构确定下来了。
当然,账本故事引申出来的逻辑和观点,需要保证其符合现在的主流价值观,这是一个基本,也有主创团队个人的思考和观察,但九游网页版的,是对这个时代的记录。
书稿中有这样一段话:“任何人都不能固化地以他所生活时代的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其他时代的人或事。每一代大学生都有他们专属的岁月印记,即那时的生活、学习和娱乐,那时的人、事和情。我们所要做的,是记录曾经岁月,感受时空脉搏,仅此而已。”
数字本来就是冰冷的,但是账本里的数字可以是温暖的,我们没有必要做数字分析,而是要通过数据讲故事,要让我们的数字变成文字,而且要让文字有温度、有温情、有温暖,有血有肉。
这本书有什么特色呢?第一是真实。就是你我都有同感的成长记录。第二是怀旧。在读者读的过程中,往昔岁月点点滴滴涌上心头。第三是好看。有图有真相,有图才好看。如果全是文字,读者读起来压力也比较大,所以我们这本书里面放了插图,李新慧老师画的插图特别好看,特别有怀旧感,是这本书的颜值担当。第四是有理,说其然,也说其所以然。故事讲完了以后我们就要讲道理,用通俗的话讲其所以然,把来龙去脉讲清楚,让大家像看报纸一样,看得津津有味。
本书一共分了八章,八个故事来写:第一章是新衣服和所得税,讲了吃穿用以及收入的变化。第二章是关于家的那些事,是梁顺燕女士的关于分房、买房、装房的故事。第三章是讲70后的大学记忆,主要讲大学生的大学生活和生活费。第四章是曾经的进城岁月,主要讲当年的农民怎么进城,怎么在城里立足,找工作、买房,等等,我叫它“酸甜苦辣咸淡”,六味杂陈。第五章是告别独生子女代,讲生娃、养娃、教娃的账本故事。第六章是乡村收支变迁记,记录了农村的两个农民的生活变化故事。第七章是谈物价和养老金的,主人公是一个比较关心物价、热衷记账的老人,每个月增长20元、30元的养老金,对他来说就是巨大的幸福。第八章,讲共和国记账第一人,整整记账60年,用三代人的时间来记账,我们用这个故事来说故事里的变与不变。
小账本记录大时代,时代在变化。今天的50后大部分都退休了;60后也快60岁,也快退休了;我们账本里面在出生于70年代的人,他的孩子已经快读大学了;80后的家里现在是鸡飞狗跳,一般80后家里现在有两个孩子,大的上小学或者中学,小的上幼儿园或者学前;90后也马上30岁了;而00后有的快工作了,有的已经工作了。明年出生的孩子,以后看90后,就像今天的90后看60后一样,这就是我们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