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做一个好人——读《最美街坊》有感
许德友
何为大爱与大善?小则一缕微笑的关切,大则一个生命的救赎。它是一种文化,一种构成城市大美的文化。
一座城犹如一片浩瀚的大海,包罗万象。如若站在一个制高点,俯瞰这座城中的人,则百态如一。当走入寻常巷弄,问候百姓人家,便不难发现城市之美。而最使人魂牵梦萦的其实是城中的生命之美,这些美简单得如同大海里的水,日久天长,无数水滴的集合,才使大海更加博大与深沉。
《最美街坊》里记录着一个个美丽的生命,不论是与租客守望相助的“最美房东”张利萍夫妇,与残障儿子不离不弃的高龄母亲麦容欢,还是勇斗扒手的公交司机黄广现夫妇,将公交车布置得像家一样温馨的“最浪漫司机”卢振国,或是视自闭症儿童如亲生儿女的洋妈妈罗恩惠,为保护河涌水质而自发成立的“驷马涌保护小组”志愿者团队……他们的大爱与大善都足以给一个城市带来无限的正能量。
何为大爱与大善?小则一缕微笑的关切,大则一个生命的救赎。它是一种文化,一种构成城市大美的文化。这种文化源于人心,播撒人情,映射人性。《最美街坊》,无疑给人带来了无限清凉,不管世界糟糕成什么样,总有一群可爱的好人,让人温暖。
想起大学时候自己和女友去旅行。我们两个人计划徒步沿着漓江而下。偶遇大雨,淋湿了我们的行李与衣服。已经到了傍晚时分,又冷又饿,雨似乎也没有想要停的迹象。进退两难,女友已经“呜呜”地哭了起来,一直不停地问我:该怎么办?生命的渺小与脆弱开始蚕食……我们只好蹒跚靠近大马路求救。偶尔行经的车辆总像风一样,还未招手,就已经消失在视野之内。这是第一次徒步,或者最后一次。就在迷茫不知所措的间隙里,一辆越野车停在了我们身旁,车上的三名男子愿意载我们一程。一路上,他们热情地介绍着沿途的风景,一一打点我们的食宿,更是亲自送我们到了阳朔。后来我们才得知,三位男子只是普通的桂林壮族人。
生命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从陌生人的一些善举里,就这么轻易读懂了“好人”二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大多数时候,帮助过自己的好人都铭记在心,这种铭记,甚至深入骨髓。
“很难想象,人居然会好到这个地步,无条件地对人好,不计回报,若不是亲身体会,恐怕真不觉得好人是存在的。”这是我读过《最美街坊》里“托举哥”故事后,内心最真实的感悟。偶尔回味被人帮助的滋味,不禁觉得:对一种生命的救渡,或许只是一碗水的供给,不同的帮助方式,散发的芬芳却是同样悠远的。
《最美街坊》书里的好人,离我们并不是太远,他们其实就是我们身边最普通的人群。在此之前,我们很难想象一个96岁的老人将两个智障儿养育了70多年,更无法明白,即使自己有生命危险却依然不顾一切跳江救人的卡洛斯和郑益龙,甚至是在这个物质功利的社会里,还有家不闭户的地方存在。还有那些公车与的士的司机,勇斗歹徒,善举不停。他们的善自然流露,没有私欲。在一种五味杂陈的状态下读完这些美丽的生命故事,突然觉得我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感动,而是在深刻理解后,在适当的时候,也以实际行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传递善与美的力量。
我无法将自己标榜成一个好人,更无法想象站在他们的立场是否能不顾一切地做他们所做的事。社会给予的生活百态,正在慢慢地吞噬初心。不是人心冷漠了,而是社会现实了。处于这样的社会,每个人需要自我救赎,让善知充盈身心,也许这一刻做不了好人所做的事,可指不定下一秒,我也是正能量,我也是构成这个城市海洋的一滴水。
我想,能回报这些好人最直接的方式也只有:做一个好人。
(原载广东省委党校《教研信息》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