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游网页版 > 党校声音

许德友: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时间:2023-05-29 09:08:38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bf1f4f3b-3969-434f-b7d3-9ccbf1938fef.jpg

  习近平总书记4月视察广东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不能走脱实向虚的路子,必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广东要始终坚持以制造业立省,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承载体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承载体。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其内涵是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经济的现代化,其本质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并驱动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不论是生产力水平提升还是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前提条件都是技术持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这是经济发展的本源所在,直观的统计表现是人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若没有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就不可能承载起技术持续创新和产业不断升级,更无法做到全要素生产率的可持续提高,即使存在某段时期的繁荣,也往往是短暂且泡沫性的。纵观当今世界那些长久在中等收入区间徘徊却无法迈入高收入行列的中大型经济体,虽然各有自身复杂原因,但没有构建起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其共同的特征。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夯实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必然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从两个维度来研究和布局:一是更有针对性地加快补上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确保国民经济循环畅通;二是提升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对国际循环的吸引力、推动力。这两个维度的要求共同落脚于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短板少、链条通、循环畅,就是产业体系有活力有动力;内部稳、韧性足、靠得住,就是产业体系有竞争力有吸引力。产业体系的内外循环通畅了,新发展格局就逐渐构建起来了。

  当前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多元化布局、区域化合作、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加速的态势,这是经济发展规律和历史大趋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是要尊重和适应这个“势”,重点从时空两方面统筹抓好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一方面,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另一方面,深化改革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等机制,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逆势而上、顺势而为、协同发展

  近年来,我国打造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已经初见成效,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但综合来看,特别是从夯实新发展格局产业基础的要求看,当前我国的产业体系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首先,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核心零部件、核心软件、关键材料、关键检测设备等依赖进口,国产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技术普遍存在可靠性稳定性不高的问题。其次,产业链整体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低端。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宽而不深,产业链上中下游配套衔接不够,存在区域化、碎片化问题。再次,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与农业、制造业融合发展不够。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物流体系效率低、成本高的矛盾比较突出,各种运输方式融合衔接不够顺畅,物流网络分布不均衡,农村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既要逆势而上,在短板领域加快突破,也要顺势而为,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短板领域逆势而上,侧重于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长板领域顺势而为,侧重于培育壮大新动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体系,既包括产业的上下游,也包括产业的左右侧,更包括各类生产要素之间以及与主承载体的关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类比为人的身体),应该是实体经济(“躯干”)、科技创新(“大脑”)、现代金融(“血液”)、人力资源(“肌肉”)、信息数据(“神经”)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并且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这个体系的基本特征是创新引领、协同发展,任何一方面的不足或彼此间的不协调,都会制约产业体系的发展水平和现代化质量。

  坚持以制造业立省,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瞄准服务产业需求加强科技创新。瞄准产业发展所需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持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突出制造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示范带动,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引导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围绕产业链部署和整合创新链,营造良好产业创新生态。培育一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行业“单项冠军”或“隐形冠军”。

  全面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继续推动现有产业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广东制造业体量巨大、体系完整、配套齐全,但人均劳动生产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假如制造业的层次和效率能够达到制造业强国的水平,行业的增加值规模将提升一倍以上,已有产业存量的提升空间依然不可低估。要深入实施产业、平台、项目、企业、环境五大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广东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前沿技术领域基础较好、起步较早,抓住时机集中资源加以突破,可以开辟新赛道,形成发展的新优势。特别是要增强抢占新型储能产业制高点的紧迫感,发挥广东储能产业基础较好、龙头企业实力较强、科技成果储备相对丰富等优势,乘势而上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加快发展,打造制造业当家新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强化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衔接,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人才保障。近期工信部公布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培育对象名单,广东多所高校产业学院榜上有名。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产业学院,把产业用人需求与院校人才供给紧密结合,更好解决教学和生产对接难、兼职教师聘请难、学生顶岗实习难等办学瓶颈,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进人才培养,形成新时代的人才红利,服务区域支柱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广东现代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作者系九游(中国)(广东行政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逻辑结构研究”(19BJL007)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2023年5月29日第A11版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