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佳斯 付梦宇: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前瞻性地提出要“优化人口发展战略”,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更是提出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这是在我国人口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党和国家从战略全局出发统筹人口发展与安全,作出的积极应对和重大战略部署,是在不断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涉及的涵盖面广泛,包含人口总量、质量、结构、分布等诸多要素,必须系统全面把握其内在要求,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
以提高教育水平为关键点,实现人口素质优良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我国人口数量巨大,但是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面对我国人口总规模在2022年到达峰值的人口发展新形势,需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显著优势。人身之所重者元气,国家之所重者人才。要加快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关键在于提高教育水平,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培育高素质人才,以人才为引擎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强国战略,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延伸托育、学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夯实基础性教育、义务教育领域根基,持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衔接,建立创新型人才培育机制,推动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全周期提高人口的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
二是持之以恒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培养专业技能强、业务素质高的技术型人才。探索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国家紧缺、社会需要的行业领域,建立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联动机制,将科研成果转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发展需求相契合。在“教育分流”的背景下,国家应营造尊重职业人才的社会氛围,提高职业技术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大力宣传“工匠精神”,建立职业技术型人才深造学习的独特渠道,以满足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
以改善生育政策为突破点,实现人口总量充裕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特征表明,巨大数量的人口规模既是我国人口的显著特点,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所在。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保持人口规模的适度增长既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调节人口年龄结构、维持社会健康运行的重要保障。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我国生育政策近年来在不断调整优化,但是生育政策的优化调整需要相应的配套设施,才能够缓解社会生育率徘徊不前的局面,才能够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一是完善生育配套支持政策,缓解育儿压力。有研究表明,我国实际生育水平低于生育意愿水平,这意味着人们由于现实生育压力的顾虑存在“想生不敢生”的情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这需要健全从结婚、怀孕、生育、育儿等全过程支持政策,尤其在育儿领域,要尝试从家庭的自我保障过渡到家庭和社会共同保障。要完善社会抚育托育体系,提高社会抚育标准,降低家庭托育的物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二是推动建设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企事业用人单位要严格遵守国家的生育法规,保障怀孕的劳动者的产期休假时间和劳动权利,实施产假陪护制度,帮助她们平衡好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三是提高适龄生育人群的生育意愿。一方面,要继续倡导“优生优育”的生育观,另一方面,要通过多方面的宣传,在社会上形成积极婚育的风气,鼓励年轻人正确看待结婚生育的话题,树立健康向上的恋爱观、婚育观,避免“谈婚色变”。
以改善人口结构为切入点,实现人口结构优化发展
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素质结构、区域结构等方面,往往能够直观反映出一个国家的人口质量,是衡量人口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
从年龄结构来看,老龄化加重的直接表现就是老龄人口在总人口比重中不断上涨,影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由此带来的“抚养比率”下降的情况表明社会的养育成本将会上升。从性别结构来看,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的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出3490万人,性别结构一旦失衡会产生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改善人口结构,对于我国人口远期规划和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是科学分析我国当前的具体人口结构情况,并对未来的人口结构发展做精准预测。要善于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系统分析当前人口结构特点,做好研判,对症施治。二是分地域做好人口结构测算,具体区域具体分析。要针对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人口年龄结构失衡比重较大的地区采取更为具体的应对措施,才能有效缓解问题。三是进一步强化“男女平等”的观念,加强男女平等意识的宣传教育,自觉把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落实到日常行动中,营造有利于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的社会氛围。
以优化人口流动为平衡点,促进人口分布合理发展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我国人口地域流动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整体上来看,人口流动的数量持续增加,但增速有所放缓;二是在流动的区域方面,人口流动呈现出多点式集聚和就地化的特点,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人口的比重增加,省内流动的人口数量增加。
但是人口主要汇聚在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地域分布差异并没有被完全打破,我国的人口流动总体上还处于地域分布不均衡、城乡差异较为明显的状态。实现人口流动动态平衡,实际上就是加速欠发达地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加快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通过政策引导、产业转移等措施进一步优化我国人口流动的方向和区域,促进人口合理分布。
一是政策支持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吸引外来人口涌入和留住当地人才。当下,乡村振兴战略、东西部协作等正在如火如荼地实施,我国的区域人口差距得到进一步缓解,但是更应注意到具体政策实施的吸引力,健全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切实保障优惠政策所释放出来的红利和活力。
二是继续实施产业转移政策,为东西部地区输送九游网页版的“造血”能力。人口流动的方向往往与地区经济发达状况相挂钩,东西部地区的人口“倒挂”问题与当地就业情况、工资收入等因素相关,就业岗位少,即使想留在当地也“留不住”。因此,加快东部地区的劳动力集聚性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既能够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又能够让一大批劳动力“回流”,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三是妥善处理城乡之间的人口数量关系。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工业化的发展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这固然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农村地区面临的“空心化”问题同样值得关注。要鼓励农村精英返乡创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进而吸引农村劳动力留在家乡,合理配置城乡人口数量,把农村真正打造成为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2CZZ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郑佳斯(广东省委党校副教授)
付梦宇(广东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