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旭芳 黎磊: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共同书写
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部署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组织在村农民和在外老乡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方案》重点呼吁在乡农民、大学生、专业能人、农民工、企业家这五类人才投入家乡建设。这五类人才互相补充,构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需要有情怀、爱故乡、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精英回流和主体带动。乡村人才短缺、流失,优质人力资本供给不足是突出问题。显然,支持和促进各类人才回乡就业创业,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有利于畅通人才回引渠道,破除要素下乡壁垒,营造回报家乡的良好政策环境;有利于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激发社会参与意愿,广泛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建设家乡;有利于弘扬新时代乡情文化,培育社会文明新风尚,集聚全社会关注乡村、支持乡村、建设乡村的强大合力。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共同书写。
近年来,伴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支持等诸多因素的叠加推动下,各类人才返乡就业创业日益增多,整体上呈现出数量上逐年递增、地理上向主城区和产业园集聚、产业上三产融合深化等特征,带来了“减贫效应”“溢出效应”“重塑效应”“联动效应”等多重经济社会效益。这将有助于从根本上矫正长期存在的优质资本在城乡间的单向流动不平衡格局,日益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劲内生力量。
显著的减贫致富效应
贫困既是一种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现象,也是一个世界范围的综合性动态概念。收入型贫困是过去我国农民致贫的主要原因,因而促就业稳增收成为稳脱贫防返贫的首要目标,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各类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具有显著的减贫致富效应,由此衍生的以就业创业促增收致富模式,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整合要素及资源,激发农村内生动力,进而构建农民共建共治共享式受益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回顾过去,在脱贫攻坚的中国方案中,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稳定脱贫的关键之举和根本之策,是变被动扶贫(输血)为主动扶贫(造血)的最佳方式;面向未来,因村制宜发展特色优质高效绿色富民兴村产业,促进产业振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基石。显然,在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之后,各类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将在实现动态多维贫困治理和农村共同富裕中发挥更大作用。各类人才返乡就业创业以产业为基础,立足于比较优势,结合独特资源禀赋和城镇市场机遇,进而选定创业进入的行业领域,有利于创业项目的良好持续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能较好实现农民收入多元化、激发劳动积极性、增强自我发展的“造血”能力,其成功示范也将助力实现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打工经济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创业经济的层级跃迁。
广泛的示范溢出效应
各类人才返乡成功就业创业,不仅有助于提高创业者自身的经济收入水平,提升生活质量,而且将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公共治理领域产生广泛的正外部性溢出效应;不仅有利于增加经济收益、提高经济地位,而且对实现农业提质增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各类人才返乡成功就业创业,将在助推乡村产业发展转型、促进城乡融合、增加农民福祉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社会功能。返乡人员凭借自身的经历、技术、资金、文化等优势,与当地资源相结合,形成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或间接参与乡村基层治理,可以成为新的乡村精英。在回流乡村过程中,返乡就业创业者推动城市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农村集聚。通过开展创业大赛、评选返乡就业创业标兵、创建各级示范园区(项目)等,使返乡人才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将产生良好的创业示范溢出效应,形成辐射带动的“乘数效益”。作为“新农人”“农创客”,返乡就业创业者将凭借自身优势在现代农业、新兴服务业、产业融合以及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逐渐成为促进乡村发展的强劲内生力量,发挥重要的人才红利作用。
从思想到行为的综合重塑效应
从外出务工经商到返乡就业创业的过程,表现为一种经济活动,本质上也是一个思想与行为的重塑过程。在“乡—城—乡”的循环互动中,返乡就业创业者通过不断吸收新的理念与技术,视野变得开阔,思维也更加活跃,逐渐形成新的具有现代化特征的价值体系,其管理理念、法治理念、责任意识、维权意识、契约观念等也随之得到提升,润物无声地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生变迁和重塑。
返乡就业创业,不仅为乡村的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也为乡风文明的改善提供条件。历经城市现代文明熏陶的返乡就业创业者,在回流乡村的实践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将城市先进的规则、文明的理念、现代的文化带回乡村,从而改变乡村陈规陋习。外出历练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时间观念、市场观念、法治观念、学习观念以及相应的行为范式,恰是乡村社会发展最为稀缺的,必然对原来固有的小农意识、宗族观念、人情世故和封闭格局产生巨大冲击。这些理念和行为上的嬗变,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乡风文明”目标尤为重要。同时,有利于解决乡村振兴中普遍存在的农村人口空心化和老龄化问题,其隐形价值不可估量。返乡就业创业者将现代文明观念与农村特有的乡土人情相结合,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使文明乡风得以重塑与再造。
从城乡到产业的跨域联动效应
各类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基于“地缘”和“业缘”双重作用,通过“务工地”与“创业地”的双向嵌入与跨域协作,形成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创业资源、创业环境等方面的融合互补,能实现从城乡到产业的多维联动效应。
在城乡联动方面,返乡就业创业实践是城乡要素联结的关键枢纽和重要载体,有利于促进城乡资源优势整合,带动输入输出地联动发展。随着返乡人员持续增多、创业规模不断扩大以及产业布局快速延伸,将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成建立共建共治共享新体系。有助于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城乡界限,将乡村和城市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城乡统一规划联动机制、培育城乡统一市场资源配置联动机制、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联动机制、统筹协调城乡服务与政府管理联动机制等。
在产业联动方面,返乡就业创业人员搭建了乡村与城市产业供求互动平台,成为实现资源再配置、促进产业再转移以及推动产业再融合的重要媒介。他们立足于异质性资源禀赋优势、市场机会捕捉能力,准确定位创业行业领域类型与产品类别,在内生型传统产业与外延型现代产业之间精准抉择,以有形和无形的合约推动技术进步、金融互助、生产销售和服务联合等,有助于资源深度整合、融合再造、同步利用、共享红利,创造出更能体现乡村资源价值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功能,有效契合了乡村产业振兴的要求。
要实现共同富裕,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农村农民的现代化。以乡情乡愁为纽带,以在村农民和在外老乡为主体,着力搭建建乡平台,畅通回引渠道,强化政策引导,激发内生动力,营造共同规划家乡、建设家乡、服务家乡的浓厚氛围,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下乡,赋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促进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目的在于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危旭芳: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九游(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黎磊:九游(中国)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民工返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与路径优化研究”(20BJY141)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2023年9月4日第A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