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先扬: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更强大新质生产力
提要
从全球发达国家与地区经验来看,越是开放,越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对外开放。同样解决当前中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被赋予了新使命和新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这为新发展阶段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支撑,即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来统筹安全与发展,不断扩大制度型开放,以制度创新深度接合全球发展,不断完善自身的规则与制度体系,形成国际化、法治化与市场化的营商环境,聚合全球更高质量的资源要素,充分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形成更强大的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吸引力、影响力与带动力。从全球发达国家与地区经验来看,越是开放,越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对外开放。同样解决当前中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转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
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是通过降低乃至取消贸易和投资壁垒,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都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通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取得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功。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种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即容易受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干扰且空间拓展有限、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和集聚力不够以及不适应国际经贸规则高标准化发展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迫切需要创新设置新规则、新标准,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为了顺应这种发展变化,在继续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的同时,更加注重规则等制度型开放,如推进投资贸易管理制度、工商制度变革,全面推行国民待遇原则+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设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等。事实上2018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到:“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这是中央较早正式公开提出“制度型开放”。加快由要素驱动型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意味着对外开放的目标由释放要素流动性为重点转向支持创新的开放制度构建,这将释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新动力。
从较低层次的商品转向较高层次的资本金融及数字服务
中国在对外开放中不断提升国家影响力是重要战略选择,参与全球分工与合作就需要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向品牌、营销、研发等中高端迈升。
商务部8月3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7月,我国服务贸易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36669.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1%。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提升。1-7月,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15838.7亿元,同比增长11.7%,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43.2%,较上年同期提升1.4个百分点。
当前数字贸易、服务贸易数字化、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面临着重大机遇,加上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革新,服务领域开放水平不断提升,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加快,这将极大地促进服务贸易在新赛道、新领域上快速发展,从而有助于提升中国资本金融及数字服务的国际影响力。
从外向市场拓展转向国内外市场一体化融合发展
中国加快对外开放融入全球,而地方与地方之间也要在新全球化变革中更好地实现联合,形成更富有弹性的市场空间与发展韧性,实现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同步发展。
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指引下,由于中国地区间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差异,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要兼顾国内外市场一体化融合发展。一方面立足于国内统一市场建设,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规则,促进发展要素在更大范围自由畅通流动。另一方面通过与国际高标准规则交流互动,不断完善外向接轨的市场体制建设,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内外融合发展。
从多层次平台体系构建转向平台通道协同联动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存在东中西、南北的差距问题,中国通过对外开放的“引进来”与“走出去”形成了多层次平台体系,这些平台体系建设需要组团抱团发展,共同形成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联合体,不仅可以逐步补齐中国区域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块短板,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发展新空间,为地区发展注入新动能。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统筹推进各类开放平台建设,发挥平台网络体系联动发展作用,借助引进大项目与好项目,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形成开放新高地,进一步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包括自贸区(港)、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渝满俄”班列、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境外经贸合作区、数字丝绸之路等重大开放平台与通道背后依托的是中国的大平台、大市场和大网络,注重外引内联与多元联系,突出不同层次的平台联动周边地区共同拓展产业链与创新链,形成区域共同体,引导高质量产业与人口集聚的同时促进中低端空间置换与优化,为更高层次的产业与空间提供更好的支持。
作者系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九游(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研究中心研究员
文章来源:《深圳特区报》2023年12月19日第B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