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游网页版 > 党校声音

吴记峰参与《中国社区报》讨论:如何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

时间:2024-01-08 09:21:50 来源:中国社区报 【字体:

  编者按:“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全面实施20年来深刻改变了浙江农村的面貌。“千万工程”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整省全域成功实践样本,蕴含的理念方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旺盛实践活力,已经成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为此,我们特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经验进行了探讨。

  主持人: 陈丽英 中国社区报记者

  嘉 宾:吴记峰 九游(中国)(广东行政学院)党的建设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任 路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研究员

  张 卫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全国基层政权建设与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

  陈沛沛 杭州市委党校萧山区分校高级讲师

  深刻理解“千万工程”所蕴含的内生动力

  记者: 20年来,“千万工程”不断迭代升级,它持续推进的内在动力是什么?

  吴记峰:20年来,浙江省始终保持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激活了持久动力,走出了科学路径,取得了突出成效。学习运用好“千万工程”的有益经验,首先要学习“千万工程”的内在动力机制。一是科学理论的指导。浙江“千万工程”之所以取得突出实效,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导。特别是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多次就“千万工程”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推进“千万工程”提供了根本遵循。二是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要求,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切实承担“千万工程”领导责任,并且亲自制定了“四个一”工作机制,包括实行“一把手”负总责、成立一个由省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千万工程”工作协调小组、每年召开一次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千万工程”工作现场会等。20年来,浙江始终把“千万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为“千万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支撑与组织保障。三是农民的积极参与。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必须把增进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千万工程”的根本标准。浙江在实施“千万工程”过程中,始终从农民群众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尊重民意、维护民利、强化民管,汇聚起从“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到“我要建设美丽乡村”转变的磅礴动力。

  广东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历次视察广东期间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印发《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实施“百千万工程”过程中,广东在建立健全省级统筹、市县负责、县镇村抓落实工作机制的同时,强调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任路:20年来,“千万工程”不断迭代升级,逐渐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深化城乡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回顾20年来“千万工程”的发展历程,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不仅是其规模性和系统性,更是其持续性和迭代性,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千万工程”开始之初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入手,从农民的现实困难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的真实意愿,满足农民的切身需求,组织发动农民群众。正是源于人民的力量,20年来,“千万工程”不断走深走实。

  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作为整个浙江省农村发展的顶层设计,“千万工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每个阶段都制定针对性计划,匹配阶段性任务,始终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相协调。同时,针对每个地区和每个阶段农村发展的实际问题,梯次确定新的发展目标,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工作任务有所侧重,但“千万工程”所凝聚的原则精神始终未变,充分体现了“千万工程”系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特点,这也是其不断迭代更新的内在原因,契合不同地方不同阶段农村的发展规律。正是源于实践的力量,20年来,“千万工程”不断与时俱进。

  坚持制度体制机制创新。“千万工程”之所以能够落地,关键在于在正确的发展理念指引下积极进行制度体制机制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将好的理念转化为政策、好的政策转化为行动、好的行动转化为实效。在“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浙江建立了全省统一的就业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通过改革创新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有效破解城乡发展中的现实难题。正是源于创新的力量,20年来,“千万工程”不断攻坚克难。

  张卫:“千万工程”20年持续推进缘于内在的价值激励与外在的规范约束,促使广大农民以饱满的热情参与乡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其内在动力表现为“创新发展+成果共享”,即以“创新发展”引领乡村推进“千万工程”,以“成果共享”引导广大农民为“千万工程”贡献力量。

  坚持党建引领,健全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20年来,“千万工程”在推进过程中,浙江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形成“五级书记”共抓共管的推进机制,为持续推进“千万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组织保障。基层党建工作者通过宣传引导进行政策解读与宣传,使广大农民深入了解环境整治等相关政策,激发他们对家乡的责任感与归属感。

  坚持人民至上,凸显农民群众治理主体地位。“千万工程”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站稳人民立场,突出农民主体、坚持群众视角是推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符合中央精神又契合群众切身利益,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乡村升级版跃迁。

  坚持科学规划引领,突出治理手段创新。在启动“千万工程”时,习近平同志就强调规划的重要作用,要求各地一旦依法通过了规划,就必须加强规划实施的管理,严格执行规划,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乡村整治要有科学的规划设计,大力推进思路规划化、规划项目化、项目资金化,真正做到无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建设。

  坚持文化内涵挖掘,统筹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文化赋予了乡村独特魅力,是乡村内生的灵魂动力支持。“千万工程”注重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谋求把农村建设成农民心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

  陈沛沛:“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任职时亲自谋划和实施的一项创新工程,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为民初心使命的鲜明体现。早在“千万工程”启动之时,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反复强调,“千万工程”既是一项统筹城乡的龙头工程、全面小康的基础工程、环境优美的生态工程,更是一项造福农民的民心工程。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正是这项工程20年来不断迭代升级的动力之源。“千万工程”在实施之初,就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入手,从村庄清洁行动做起,把群众的身边事当成要事大事,把政府工作的焦点对准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从创建示范村、建设整治村,以点串线,连线成片,带动了浙江全域美丽乡村建设。在此基础上,浙江又以美丽乡村为依托,推进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转变,大力发展乡村各类特色产业,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切换了浙江乡村振兴谋划产业发展的新赛道,解决好农民的持续增收问题。

  近年来,浙江又以共同富裕先行示范为目标,继续迭代升级“千万工程”,聚力未来乡村建设,以党建为统领,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建设方向,打造未来产业、风貌、文化、邻里、健康、低碳、交通、智慧、治理等场景,着力构建引领数字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乡村新社区,不断提高乡村的生活品质与农民的生活质量。可以说,20年来,浙江“千万工程”之所以能够持续不断迭代升级,就在于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整个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让农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果

  记者: 从示范整治到美丽乡村,再到未来乡村,“千万工程”始终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过程中,如何真正让广大农民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受益?

  吴记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振兴乡村,不能就乡村论乡村,要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浙江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一是以工补农,不断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市场化;二是以城带乡,不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高起点规划打造小城镇,使九游网页版人向小城镇集聚;三是城乡一体,不断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同时放开城市准入条件,方便农民进城。“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省内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农村面貌实现从“脏乱差”到“强富美”的巨变。实践证明,必须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考虑、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兼顾多方面因素,注重多目标平衡。

  广东在“百千万工程”中强调加大城乡区域统筹力度,促进发展空间集约利用、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覆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具体而言,要推进规划建设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要素配置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如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结合片区主阵地的清远市佛冈县水头镇,立足镇域自然禀赋,聚焦城乡融合发展,以“融县”“强镇”“富村”谋划城乡一体发展,以“鼓励农民进城”“吸引人才下乡”推进城乡要素流动,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经营体制改革推进城乡制度对接,逐步走出了一条城乡融合视域下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任路: 在“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坚持走城乡深度融合发展之路,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区域关系,让农民群众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受益,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果。

  推动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城乡之间要素双向流动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体现,在城乡单向要素流动占主导的时期,城乡之间容易出现失衡,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并平等交换时,城乡关系逐渐走向均衡。为了让农民在城乡融合中受益,关键是在政策制度层面健全城乡要素市场,改变以往农村在城乡关系中的不利地位,充分发挥农村特有的资源与生态优势,实现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

  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乡村自身的发展能力受限于公共基础设施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乡村发展的短板,需要发挥大城市、县城、小城镇等公共基础设施的枢纽作用,在交通、供水、供电等与农村发展紧密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上进一步向农村延伸,补齐城乡在基础设施上的差距,让农村获得自我发展能力,为乡村振兴创造有利条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乡最大的差距来自公共服务,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保障。如果说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农村发展短板问题,那么,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解决农民发展问题,尤其是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直接影响着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仅要逐渐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水平,而且要逐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扩大公共服务可及性。

  张卫: 20年来,浙江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共富共美”为目标打造现代化乡村,全方位推进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展现出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靓丽新图景。

  在城乡融合发展中为广大农民建设更舒适的人居环境。“千万工程”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为切入口,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通过推进“污水革命”、改造乡村道路等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和村庄“洁化、美化、亮化”行动,由点及面,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导向,重塑乡村人居环境,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在城乡融合发展中为广大农民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坚持“民呼我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不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快速推进。进一步关注“一老一小”优质共享公共服务,深化城乡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加大教育下乡推进力度,从做“美”乡村迈向做“活”乡村。

  在城乡融合发展中为广大农民增强更富裕的经济实力。“千万工程”实施美丽乡村与美丽经济“双轮驱动”,力促乡村建设与乡村高质量发展“同向发力”。要大力挖掘农业自身潜能,以乡村发展理念吸引新农人、新匠人、新头雁等新职业群体,挖掘乡村旅游、康养等新产业和新业态,将村庄整治、生态环境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有效做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实现广大农民共同富裕找到抓手。

  在城乡融合发展中为广大农民创造更丰富的文化生活。“千万工程”既是乡村美化过程,更是产业同步振兴、经济社会文化同步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美丽乡村建设要以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为重点,以文化人,挖掘乡愁元素、传统文化及非遗传承,赋予美丽乡村新内涵,实现“共富共美”。

  陈沛沛:城乡融合发展既是浙江“千万工程”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其中一项重要经验。各地在学习推进“千万工程”过程中,要积极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让广大农民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受益。

  要通过城乡融合,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让九游网页版城市资金通过“山海协作”“联乡结村”“百企百社结百村”等方式进入乡村,弥补农村建设资金的不足,不断提升农村的居住环境与居住品质。

  要通过城乡融合,让九游网页版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进入乡村,助推乡村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乡村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经济状况和文化习俗等,系统推进城市资源向乡村有序转移,提升乡村的资源聚集能力和特色产业发展能力,打造城乡产业功能互补、发展互促、利益互惠的经济共同体,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要在城乡融合中,助推农民现代经营理念与价值观念的孕育。深入推进“两进两回”,即通过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在此基础上,通过户籍制度、农村宅基地制度与社会治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促进新乡人、返乡人与本乡人深入交融,在传承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促进当地农民现代经营理念与现代价值理念的孕育。

  全面推进“三治融合”实现治理有效

  记者: 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基础。在深化“千万工程”实践中,如何实现治理有效?

  吴记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善治的有效途径。”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治理有效”目标,就必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全面推进“三治融合”。“三治融合”在基层治理的制度体系、工作体系和理论体系等方面做了体系化构建,是中国式现代化社会治理的标志性成就。“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浙江抓党建促基层治理,以基层党组织为统领推进“三治融合”,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善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不断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优势。新时代新征程,要突出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推动各类治理资源向基层下沉,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良好局面。

  广东在“百千万工程”中同样强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共同体。具体而言,就是继续滚动实施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方法,推广应用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网格化等治理方式,开展乡村治理示范创建。如近年来,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为应对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所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新问题,特别是聚焦村改社区的治理难点问题,用强大的组织力量促进发展中的改革、用强大的组织资源化解改革中的压力、用强大的组织网络维护稳定的发展大局,走出了一条快速城镇化地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创新的新路子。

  任路:“千万工程”始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扩展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此过程中不能忽视的是农民群众在整个“千万工程”中的主体性。要充分凸显群众的主体性显然离不开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乡村治理制度规范化。制度建设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当前乡村治理的基本制度已经确定下来,各地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治理机制,但是也出现制度空转、制度梗阻等问题,亟需健全和完善乡村治理的制度体系与工作体系。浙江省各地在推进“千万工程”中注重乡村治理制度的规范化,制定了乡村治理工作规范、村民说事监督规范、村民诚信指数评价规范等文件。不仅从整体上梳理了既有的各种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而且补充了议事协商和民主监督等制度规范,形成一个完整的乡村治理制度体系,为治理有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现乡村治理方式融合化。自治、法治与德治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方式,“三治融合”是浙江乡村治理的宝贵经验,这在“千万工程”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各地探索建立的“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道德评议团”“百事服务团”等乡村治理组织,成为自治、法治和德治融合的平台和载体,最终将村民有效组织起来,将社会力量有效动员起来,在乡村治理中形成治理合力,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实现乡村治理机制积分化。在乡村治理机制上,浙江省形成“幸福积分制”“垃圾分类积分制”等激励机制,“小积分”发挥“大作用”,从村民房前屋后的实事小事入手,推动村民广泛参与人居环境改善与乡村振兴,为“千万工程”的顺利推进和创新升级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正是在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上,浙江逐步健全乡村治理微型机制,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张卫: 首先,要注重强化党的领导,高质量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要健全乡村党组织一把手“一肩挑”和村“两委”成员的交叉任职制度,提升党的组织力以确保基层社会治理秩序。进一步加大力度探索乡村功能型党组织建设,确保乡村党组织和党建工作全覆盖。在乡村加快推进实施“红社工程”,分类型、分阶段培育扶持政治立场坚定、诚实守信自律、充分发挥作用的优秀农村社会组织,为多方主体参与乡村治理提供基础保障。

  其次,要加快“网格化管理+智慧社区”建设,探寻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路径。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实施乡村服务的职能升级,注重制度与技术层面实现升级并举,实现由网格化管理向网格化治理的过渡。此外,运用大数据技术及互联网等技术时,要注重防范可能涉及的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等风险,以提高社会效益。

  第三,推动乡村干部职业化步伐,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明确政府相关部门主导责任,推动制定乡村干部职业化管理标准,更新乡村干部治理理念以及提升知识技能等。要畅通乡村干部公开选拔渠道,完善有关培训及管理的考核制度。

  最后,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法治化是加快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充分发挥国家法律法规及地方法规规章在乡村治理中的基础性保障作用。同时,要发挥好乡村礼俗文化、村规民约以及家风家训等在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陈沛沛:浙江在深入推进“千万工程”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有效推进全域乡村美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关键还在于蕴含了“治理有效”的底层密码,通过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千万工程”有序推进保驾护航。

  牢牢坚持“党建统领”的政治方向。在深入推进“千万工程”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建立健全乡村“党建+治理”工作机制,选优配强带头人并高度重视书记带头人的能力建设,推进“一肩挑”治理模式的创新及制度优化,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千万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探索创新“三治融合”的治理方式。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探索积分制治理、信用治理、乡贤治理等多元方式,构建新时代“枫桥经验”,弘扬公序良俗,促进自治、法治、德治在推进“千万工程”中的有机融合。

  突出数字化赋能乡村治理。作为数字经济的先行地,浙江省数字乡村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数字”也成为浙江“千万工程”实现有效治理的重要技术支撑。通过将数字化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助推乡村治理信息一网集成、各类事件快速流转、各类服务快速督办,助推乡村治理从粗放型治理转向精细化治理,从少数人参与的治理向多数人参与的治理转变, 使得乡村治理更加高效和智能。


来源:《中国社区报》2023年11月03日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