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游网页版 > 党校声音

陈晓运 肖棣文:扛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济大省担当

时间:2024-02-26 11:01:39 来源:羊城晚报 【字体:

  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推进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是发展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拥有丰厚的科技创新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创新实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肩负重要使命和重大责任,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打造新型劳动者、铸造新型生产工具、塑造新型生产关系,跑赢新质生产力发展竞速赛、耐力赛、接力赛。

  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构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基座

  劳动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起主导性作用的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必须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大力建设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是打造一支想创新、敢创新、能创新的新型劳动者队伍,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让广东的人才金字塔“塔基更实、塔身更强、塔尖更高”。

  首先,把准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视人才为珍宝,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立足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健全党对人才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推动高标准精准引进和高质量自主培养两手抓,完善广东人才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持续提升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劳动大军,进一步把人口红利转化为创新红利、发展红利,以人才工作的主动,更好掌握创新的主动、发展的主动。

  其次,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立足国家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集中全国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的整体部署,优化实施省市重大人才工程,聚焦培育粤港澳大湾区新一代数字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的创新创业高端人才,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率先探索建构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高端人才制度和治理模式,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供需机制、竞争机制、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推动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球标杆。

  最后,多措并举激发各领域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优化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深入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源源不断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扩大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加强先进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实施“卓越工程师”“先锋设计师”“首席工匠师”培育工程,支持企业与技工院校合作办专业或共同组建技工教育联盟,探索建立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建设培育乡村工匠的“工匠园区”。

  铸造新型生产工具,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不竭动能

  生产工具的改进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每一次产业革命都同技术革命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是面向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拥抱新的“科学的春天”,锻造代表技术进步的数字生产力、智能生产力、绿色生产力,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

  首先,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立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统筹推进深圳光明、东莞松山湖、广州南沙三大科学城建设,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优化布局,构建深港河套和粤澳横琴“两点”、广深港和广珠澳“两廊”的创新格局,深度构建梯次衔接、主体多元、特色分明的实验室体系,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立足产业需要凝练科学问题,实施“卓粤”计划,有组织地推进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部省联动实施重大专项、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支持,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更大进展,努力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其次,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深化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建强新型基础设施,搭建科技创新协同共生平台,畅通科技研发、中试和市场转化通道,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用好超大规模市场独特优势,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加速推广新技术产业化应用为标志的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与广州、深圳、港澳等地区合作探索建立“科创飞地”。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机制,持续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势产业做强争先、新兴产业成群组链;通过构建一批资源要素富集的创新集群、创新园区、创新轴带、创新走廊、创新极点,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最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推进工业绿色升级、加快重点行业绿色化改造,推行产品绿色设计,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契机,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建设一批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推动既有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构建绿色供应链。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培育壮大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形成以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总部基地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带。

  塑造新型生产关系,打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

  新质生产力的动态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国内外环境。

  一方面,下好改革“先手棋”,激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优势。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具体路径,促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紧密结合,深化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抓紧推进地方科技管理机构改革,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推进涉外法治建设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打通人才价值实现的通道,巩固企业和科研工作者在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布局和提高韧性水平中的主体作用。重点聚焦战略新兴领域,超前布局科创企业,做优政府性引导基金、市场化母基金,持续提供“金融活水”,打造创新综合体、产业联合体和利益共同体。

  另一方面,打好开放“主动拳”,拓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济纵深。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谋深做实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加强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发挥粤港澳三地综合优势,加快科技资源“引进来”和科技成果“走出去”,推动各类型企业主体主动嵌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与长三角地区的务实合作,推动企业双向投资布局,促进资源要素便捷流动,聚焦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绿色低碳、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发挥各自比较优势,谋划推进一批合作项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协同联动,共同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陈晓运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九游(中国)科研处处长、教授

肖棣文系九游(中国)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本文系广东省社科规划2023年度高质量发展主题委托项目(GD23WTD03-10)、广东省委党校2023年度重大委托调研课题(XYZDWT202303)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2024年2月23日第A07版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