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松山:毛泽东诗词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诗词是古今结合的产物,具有丰富的内涵、鲜明的特色、崇高的境界和多方面的时代价值和意义。研究和学习毛泽东诗词,繁荣发展当代诗词文化,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担当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贡献中华诗词的一份力量。
毛泽东诗词的思想力度和坚定信仰,引人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情感价值取向上的强烈感染力,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中国精神激发中国力量,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新的伟业。毛泽东诗词蕴含的中国精神和情感价值,具有直抵人心、以文化人的力量,是弘扬中国精神和激发中国力量的不竭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以坚定理想信念激扬中国精神
毛泽东关于诗词“要写重大题材”的思想与实践为我们树立了“坚持与时代同步伐”的典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常常以笔为犁,以纸为地,用诗词记录理想信念、革命实践和战斗情怀,抒发了中国共产党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彰显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
目睹旧中国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况,少年毛泽东忧国忧民、壮怀激烈,“立志出乡关”的他改诗明志。用“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绝唱,表达了一心向学、志在四方的理想和抱负。他曾摘录孟子的话自勉:“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在革命征途上,毛泽东义无反顾地担负起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
《沁园春·长沙》一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32岁的毛泽东,“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之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和问鼎天下的雄心壮志。
1936年2月,毛泽东亲率红军东征,赴华北前线对日作战。当时红军困难重重,毛泽东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用他的如椽之笔写下了气势恢宏、雄浑豪放的《沁园春·雪》。面对大雪纷飞的祖国壮丽河山,毛泽东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回答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时代之问,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20世纪60年代,国际风云诡谲多变,世界局势动荡不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处在艰难的探索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遇到暂时挫折,国际反华声浪喧嚣一时。毛泽东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历史担当,号召人民:“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以战略家的气魄和诗人的洒脱,在重大斗争考验面前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坚定信念,保持定力。
毛泽东诗词展现的崇高理想信念,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真实写照。理想信念像一根红线贯穿于他的诗词创作之中,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字里行间,抒发的是为人民、为民族不懈奋斗的“大我”之精神。毛泽东把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改革与创新成为他终生奋斗的人生主旋律。他领导党和人民披荆斩棘、砥砺奋进,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毛泽东诗词记录了这一伟大历史进程,诗词本身就是改革创新的直接产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理想信念与现实工作的辩证关系。毛泽东诗词是我们感悟党史磅礴力量的很好途径。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的突出标志,是凝聚全体共产党员及中华儿女奋斗不息的光辉旗帜。用毛泽东诗词激励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始终确保党在风云变幻的艰苦斗争中信仰不变,理想矢志不移。既要仰望天空想,又要脚踏实地干。坚定“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信念,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就能凝聚起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以涵养崇高品德激发中国精神
毛泽东诗词是“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营养剂,是常读常新、常思常进的传世经典。在文化修养中,具有化人养心和培根铸魂的作用。
毛泽东诗词已经转化为最具表现力的情感元素,汇入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毛泽东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国家和民族也要有精神。什么是中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中国革命精神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毛泽东诗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出自毛泽东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该文1917年在《新青年》发表),阐述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对体育的重视,贯穿了毛泽东的一生。毛泽东诗词中的游泳情怀,见证了他纵横江海、搏击风浪的雄心壮志。既有“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壮怀,又有“白浪滔天”的激烈。他身体力行,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他大力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已融入新中国的教育方针。他是体育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其独特的体育观,教育和激励了一代代的中国人。毛泽东诗词所洋溢的中国精神扣人心弦、催人奋进。
用毛泽东诗词传递精神力量,涵养高尚品德。如何直面逆境?《采桑子·重阳》内容描写重阳节的战地风光,借景抒情,表现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放眼高歌“战地黄花分外香”。该词创作于1929年毛泽东自身遭逢低谷且身染重疾之际,却能跳脱个人得失、一己悲欢,热情讴歌“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壮美秋景。文人自古多悲秋,但在毛泽东的诗词里,赋予了别样的秋思与秋景,彰显了一代伟人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品格,将重阳节的文化意涵升华到了历史、哲学和人类的新高度。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正是毛泽东伟大革命生涯中的华彩乐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贯穿了他的一生。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曲折、不幸,甚至苦难,面对逆境,如何调整心态?以毛泽东的亲身经历和毛泽东诗词启智增慧,将“小我”奉献于“大我”,把个人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乐观从容应对,就能“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走出人生逆境。这是毛泽东诗词给我们的启迪和教益,将永远激励亿万中华儿女百折不回、排除万难、大步向前。
以核心价值理念引领中国精神
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治国之本。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代表的中华诗词创作和诗词观,更是将中国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入其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妙用毛泽东诗词,充分发挥了诗词的教化作用。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引用毛泽东诗词名句来阐述治国理政的新思想,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升华了毛泽东诗词的意境。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演讲中,引用毛泽东的诗词“雄关漫道真如铁”和“人间正道是沧桑”形容中华民族的昨天和今天,又用李白的诗词“长风破浪会有时”形容中华民族的明天,深情阐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启示,弘扬和升华了中国精神。
党的十九大擘画中国的明天: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谈笑凯歌还”。然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从毛泽东诗词中汲取力量,以文化人,鼓舞斗志,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毛泽东诗词为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面对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开篇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从未被压垮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奋起,究其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拥有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等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时,中华大地“风景这边独好”“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结合新的时代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涵养中国精神,透过其蕴含的时代价值提升文化自信,使之成为激发中国精神的力量源泉。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用毛泽东诗词激励我们只争朝夕、不懈奋斗,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定能坚定豪迈、势不可挡。
作者系广东省委党校副教授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4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