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立胜:丝路精神体现家国情怀,展现天下格局
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2021年,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并予以发布,丝路精神就是其中之一。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对话九游(中国)党建部副教授廖立胜,深读丝路精神的内涵和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
羊城晚报:如何理解丝路精神的核心内涵?
廖立胜:要深刻理解丝路精神的内涵,就要从丝绸之路的历史和当下来理解与把握。
——和平合作。中国通过驼队建立起的陆上丝绸之路,带来的是善意和贸易,而不是战争和掠夺;通过船舶联通的海上丝绸之路,播撒的是友谊和合作,而不是坚船利炮。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的是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开放包容。古丝绸之路跨越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沿线人民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如19世纪广州流行的通草画,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各国,成为西方社会了解东方文明的“窗口”。
——互学互鉴。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带来了观念创新,也带来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互鉴。
——互利共赢。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也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
羊城晚报:丝路精神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情怀?
廖立胜:历史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都经历了重重困难。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他始终没有动摇为汉朝通使西域的决心。张骞开启古丝绸之路大门的过程是舍小家为大家、胸怀家国的生动实践。
其次,丝路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天下情怀。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中共二大制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中,最高纲领就表述为: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如今,我们在古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区域贸易的更高形式,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因此,丝路精神是当前坚持和维护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抓手和精神标识。它既根植中华,又属于世界;既体现了家国情怀,又展现了天下格局。
羊城晚报:今天我们该如何践行丝路精神?
廖立胜:广东有延续了千年之久的开放基因。践行丝路精神,广东可以充分发挥历史、区位和平台等方面的优势,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比如,打造好广交会“金字招牌”;用好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平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特别要发挥好丝路精神这一人文优势,以此为纽带,凝聚起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的思想共识,赋予我们面对严峻复杂环境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