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游网页版 > 党校声音

危旭芳: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须防范四方面潜在风险

时间:2019-03-12 14:58:19 来源:本网原创稿 【字体: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19-01-2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2019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做好“三农”工作对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毋庸置疑,如何扎实推进和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键所在。目前,对乡村振兴,各级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表现出只争朝夕改变乡村发展现状的机遇意识和行动能力。但是,在热潮中尤需理性的冷思考,进行防范潜在风险的预警性分析。概而言之,深入推动乡村振兴过程尤其需要重视和防范以下四方面潜在风险。

  防范“样板化”流于“同质化”

  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充分发挥样板示范带动效应,但如果脱离实际,片面追求吸引眼球的样板效应,甚至不顾自身条件,快干蛮上,则很有可能沦为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特别是“样板化”流于“同质化”的风险不可不警惕。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中,有的村庄街道风格统一,设计单一。一些地方仅仅抓住当地一两个传说故事,就建起了相关主题的特色小镇,清一色的仿古建筑,标配的商业街,商户销售的也不过是各个市场的“大路货”,几乎看不到与特色乡镇相关联的文化印记。

  有的乡村把建房修路放在突出位置,重物轻人,重外轻内,甚至简单复制城市标志性元素,而忽略乡村自身异质性特色挖掘。部分地区或简单模仿、照搬照抄,或生搬硬套、硬造特色,内容重复、形态雷同,同质化倾向明显,所确定的产业和功能脱离实际。此外,乡村发展“样板化”走偏也造成公共资源分配的失衡。少数基础好、有区位优势的行政村甚至自然村,集聚了大多数的公共资源,缺乏优势的村则项目难求,甚至在行政村内部,也会产生不同自然村的资源分配不均。造成新的资源分配贫富差距甚至不公,背离了政策设计初衷。

  防范“铺摊子”变成“烂摊子”

  推进乡村振兴要防止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来下指标、定任务,求多求快,求大求全,超越现实基础,不充分考虑区域差距和差异的现实约束,人为提挡加速,追求短期速效。部分地区抱着抢抓国家政策红利和多报不吃亏的心态大干快上,层层加码,统一模式、一刀切推进,热衷于不计成本地塑造典型,铺摊子上项目,项目越来越多,摊子也越铺越大。

  推进乡村振兴既要防止蛮干快上“一窝蜂”,又要防止虎头蛇尾“一阵风”。有的地方政府跟风发展、盲目攀比,只管要“帽子”,不管当地有无基础、能不能建成,都要在短期内着力打造一大批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有些地方用地粗放,引发新一轮用地冲动。有的地方急于求成,重短期经济效益、轻长期环境社会效益。应不求全而力求实,不求脱离实际的全产业覆盖而谋求因村制宜的乡土特色挖掘。需要防止主要由行政力量推动的超越现实需求的过度和过量扩张,由此造成“铺摊子”变成“烂摊子”,“过度扩张化”引致“供需新失衡”。

  防范“政府包办化”导致“主体错位化”

  推进乡村振兴,迫切需要凝聚各方力量,群建共治共享,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让农民群众唱主角。但目前出现的“政府包办化”的倾向不容小觑。有的地方政府单方面主抓、唱“独角戏”。在一些需要共同努力的乡村事项和乡村建设中,在政府强力主导、公司强势执行之下,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参与被忽略。乡村振兴须激活农民首创精神和内生动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往往只剩下“政府主导”式的单打独斗,这不仅增加了政府治理成本,也是一种严重的主体角色错位,并由此引发了许多新问题。

  在乡村振兴中,农民群众主人翁的地位不容动摇和错位。应“以人民为中心”,九游网页版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服务于民。这就需要基层工作创新群众交流通道,打造百姓参与平台,建立基层服务机制。激活农民的乡村振兴主体地位,积极地创造有利条件,给农民群众赋权、放权。政府重在着眼宏观,关怀微观,有所为而不乱作为,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有效提升政府服务供给质量。具体项目推进,则应由市场与村民自主衔接。这既可避免乡村“千篇一律”“千村一面”,又能激发村民的首创精神和内生动力,并不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要素活力,优化经济结构。

  防范“盲目圈地化”趋于“发展非农化”

  推进乡村振兴,还需谨防“盲目圈地化”趋于“发展非农化”的风险。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合理吸引城市社会资本有序进入,并使之引用得当,产生巨大的激活效应,至关重要。在此过程中,要避免出现农民、村集体经济组织被严重边缘化或被无情挤出,稀缺土地和生态资源再次被低价剥夺的现象。某些工商企业和大户借土地经营权流转之名,打“擦边球”,擅自将农田“非粮化”,搞工商项目开发。“圈地”却不直接开发,是“非农化”的一种典型表现。更值得警惕的是,如果任由“非农化”主导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政策,最终结果非但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受益有限,还会加剧强势资本对乡村资源的侵占,瓦解稳定乡村社会的根基。

  因此,当前的乡村振兴必须从产业和乡村风貌两方面保留其“农姓”的本色。认识乡村建设开发的复杂性,做好风险预估和资源开发专业评估。同时,建立工商资本投资清单制度和资本准入制度。结合当地农业农村发展情况,引导工商资本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薄弱和关键环节,如信息农业、智慧农业、共享农业等新业态和新模式。要在立足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实现乡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保留乡村风貌神韵,唤醒乡愁记忆,遵循乡村自身规律、尊重村庄自然肌理,尊重乡土特色文化,回归乡音乡味乡情,让村庄各显其美, 城乡美美与共,才是人民群众期待的乡村振兴新蓝图。

  (作者系九游(中国)(广东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转自:《南方日报》(2019年01月28日第A17版)content_7778838.htm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