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游网页版 > 党校声音

吕艳红: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

时间:2019-05-29 10:21:18 来源:本网原创稿 【字体: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19-05-27

  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人类社会充满希望。同时,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及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文明相互交流互鉴,共促文化繁荣

  习近平主席发表的主旨演讲,为促进亚洲及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提供了新的指引。世界文明因为多彩而美丽,因为差异而共同进步。每一种文明都是在自己特定的社会环境、自然条件、历史发展和民族传统中孕育发展繁荣起来的,体现特有的生活生产方式,是世界文明大家庭中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亚洲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亚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亚洲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都孕育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明。璀璨的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人类文明因亚洲而更加绚烂多姿。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我们应该在先辈们铸就的光辉成就基础上,坚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共促亚洲文化新繁荣,努力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

  多样文明相互包容,共享发展成果

  世界各国文明存在差异,不同的世界文明之间是对话还是冲突,是合作还是对抗,是包容还是排斥,已然成为关乎人类未来命运的时代问题。人类社会文明多样性是各国经济多样性客观存在的一种反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人类社会文明的多样性并不等于否认人类社会共同价值理想的存在。恰好相反,正是因为人类文明存在多样性,必然要求通过人类共同价值去引领多样,求同存异,寻求人类共同价值目标。习近平主席曾在2015年联合国大会中发表的《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共同价值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这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正是亚洲各国共同探索这一理念的实践践行。

  多样文明相互促进,激发创新活力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共同面临霸权主义、贫困、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金融动荡等世界难题,如何积极应对这些前所未有的挑战,成为每个国家共同的责任,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如何求同存异,谋求共同发展,是摆在各国面前的客观事实。中国古人认为,“义利相兼,以义为先”。任何国家要想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和利益诉求,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就需要不断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各国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期待一个共同繁荣的亚洲,各国必须合力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共同消除一些国家民众依然面临的贫穷落后;期待一个开放融通的亚洲,各国应该秉持开放精神,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九游(中国)哲学部副主任、教授)

转自:《南方日报》(2019年05月27日第A14版)content_7801986.htm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