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旭芳:分类有序绘就广东乡村振兴蓝图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19-08-05
广东地域广阔,乡村民俗风情各异,广府、客家、潮汕文化交汇,东西方多元文化交融。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村风情,保留乡土味道。要从村级经济基础、区位特征、资源条件等实情出发,把握好整治力度、建设深度、推进速度、财力承受度以及农民接受度,精准施策,分类探索。
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乡村全面发展、优先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分类有序发展,坚持党管农村、农民主体、多方投入、共建共享,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推进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五个振兴”及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高质量稳定脱贫水平“三个提升”为重点,对广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细化实化工作重点、政策措施和推进机制。整个规划亮点纷呈,紧扣广东实际、突出目标导向,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梯次推进,做好“特”字文章、体现“粤”味乡情,是指导全省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据。
紧扣广东实际,突出目标导向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要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精准一些,久久为功。要坚持辩证思维,转变观念,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充分发挥粤东西北地区生态优势,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广东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规划》紧扣广东实际,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突出目标导向,进一步细化实化工作重点、政策措施和推进机制,设置了29个主要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4个,预期性指标25个,并分别明确至2020年和2022年的目标任务,为广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计划表和路线图。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到2022年,乡村振兴见到显著成效,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初步健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稳定,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2939万亩,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75%,具备通行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率达到100%。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初步建立,脱贫攻坚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建立。
简言之,要按照“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的要求,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打造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农村基层治理的示范区、农村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力争3年取得重大进展、5年见到显著成效、10年实现根本改变,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梯次推进
村有千百种,风情各不同。江南有江南的特色,岭南有岭南的味道。实施乡村振兴,不能千篇一律、千村一面,更不能搞“面子工程”。广东地域广阔,乡村民俗风情各异,广府、客家、潮汕文化交汇,东西方多元文化交融。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村风情,保留乡土味道,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要从村级经济基础、区位特征、资源条件等实情出发,把握好整治力度、建设深度、推进速度、财力承受度以及农民接受度,精准施策,分类探索。
《规划》提出要坚持乡村振兴与新兴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发展格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分类梯次推进村庄发展。顺应村庄演变与发展规律,依据不同村庄发展现状与潜力,按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撤并消失的思路,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分类分阶段有序梯次推进乡村振兴。要充分考虑亟待解决、确有必要、农民意愿、财政可承受,分阶段聚焦重点稳步推进,优先发展人口多的中心村、水库移民村、城郊融合类村庄,加强特色保护类村庄保护与开发。对于撤并消失类村庄不盲目改变现状,不搞行政强制,不搞一刀切,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
要构建“核心优化、两翼提升、粤北生态”的乡村发展空间格局。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引领作用,统筹珠三角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生产力布局。珠三角地区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聚焦村庄提升与产业发展。到2022年,珠三角发达地区和具备条件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其他地区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农村面貌实现重大改善,共同绘制具有岭南特色的广府、客家、潮汕等形态各异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做好“特”字文章,体现“粤”味乡情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规划》站位高、落点准、措施实,既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更紧贴广东实际,做好“特”字文章,体现“粤”味乡情。
以产业振兴为例,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兴则乡村兴,如果没有产业作支撑,乡村振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也就会流于空谈。从国内外的发展实践来看,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非常重要。现代农业融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乡村“三产融合”的本质是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和完善利益链。《规划》针对广东农业生产供给质量不高、效益偏低等问题,提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我省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消费市场和经济基础等优势,做优传统产业、做强优势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实现农业转型发展、绿色发展、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要立足我省农业比较优势,打造珠三角都市农业区、潮汕平原精细农业区、粤西热带农业区、北部山地生态农业区以及南亚热带农业带、沿海海水增殖养殖农业带的岭南特色现代农业“四区两带”新格局。培优岭南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做强富民兴村产业。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实施“粤字号”农业品牌提升工程。到2020年,广东品牌农产品数量达到2000个以上。到2022年,全省基本实现县(市、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全覆盖,建成300个以上农业特色专业镇,2000个以上农业特色专业村。还要依托乡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历史文物古迹、红色革命遗址、南粤古驿道、岭南特色乡土文化等优势资源,推动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农房变客房等“四变工程”,拓展乡村产业融合新空间,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乡村经济全面繁荣发展。
此外,《规划》提出努力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深挖历史古韵,弘扬人文之美,积极开发广东传统节日文化用品和武术、戏曲、舞龙、舞狮、龙舟、锣鼓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加强龙舟制作技艺、广东剪纸、粤绣等农村非遗挖掘与保护,推动优秀岭南农耕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合理适度利用;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南粤党员先锋工程、“粤菜师傅”工程等,都体现出浓浓的“粤”味乡情,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广东样本的新探索。
(作者系九游(中国)经济学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
转自:《南方日报》(2019年08月05日第A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