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游网页版 > 党校声音

危旭芳: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

时间:2020-02-24 16:50:29 来源:本网原创稿 【字体: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20-02-24

  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强大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脱贫攻坚能够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制度优势。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即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关系、农村与城市的关系。要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力争把“短板”变成“潜力板”。

 

图片说明

  近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通知,强调要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脱贫攻坚工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通知指出,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都是重大政治任务,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要坚定信心决心,坚持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不动摇,工作总体安排部署不能变,决不能有缓一缓、等一等的思想。要统筹兼顾,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抓落地,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创造了我国减贫史上的最好成绩,也创造了了不起的世界减贫奇迹。在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新时代确立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为构建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继续发挥党建扶贫的制度优势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第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驻村第一书记是党从各级党政机关选拔到村里支持村级组织发展的干部,着力于党建工作和脱贫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有19.5万名驻村第一书记、77.5万名帮扶干部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在中国,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的扶贫机构,绝大多数党政部门参与农村扶贫工作,各个党政机构和国家大型企事业单位都有扶贫任务,形成了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强大组织体系。制度供给强有力,统筹各种资源,迅速投向最需要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

  优化配置全国资源干好扶贫这件大事,更离不开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制度性安排: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体制机制,中西部22个省份党政主要负责人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层层立下军令状,级级传导压力,建立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形成“五级书记抓脱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攻坚,我国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实现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惠及人口最多的减贫进程。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强大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脱贫攻坚能够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制度优势。

  持续探索因地制宜的科学扶贫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成为经济发展最突出的“短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精准扶贫是以提高瞄准精度为核心,更加科学、有效的扶贫模式。坚持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定点扶贫、社会扶贫等行之有效的帮扶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持续参与脱贫攻坚,形成攻坚决胜的强大合力。

  从2013年到2019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超过5000亿元,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这一时期,我国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的551万人,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自然村通电接近全覆盖、通电话比重超过98%、道路硬化接近80%,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约7700万贫困人口参加医保,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脱贫攻坚已经取得决定性进展,到了攻城拔寨、全面收官的阶段。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脱贫攻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助力脱贫攻坚的关键环节,是加快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重要举措和根本途径。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农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一国带领数亿规模农民群体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成功先例,而乡村振兴战略正是我们党为完成这项壮举提出的中国方案。

  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既要放眼未来,也需回望源头。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即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与市场的关系、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关系、农村与城市的关系。在脱贫攻坚实践中,要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采取强有力措施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推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切实把“优先”体现出来,动真格、见真章。要下功夫解决城乡发展二元结构问题,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力争把“短板”变成“潜力板”。

  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立脱贫长效机制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从面上看,“三保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从点上看,深度贫困地区依然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从长远看,要切实提高脱贫质量,增强脱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既要解决好眼下问题,更要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机制。要不断完善包括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政策体系、考核监督机制等在内的制度体系建设。既要有能有效兜底的制度保障,还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脱贫产业支撑。必须长短结合、标本兼治,通过发展长效扶贫产业,建立起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培养内生发展动力,防止脱贫人口再返贫。对存在返贫风险的已脱贫人口和存在致贫风险的边缘人口,开展监测预警,及时提供针对性帮扶。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扶志扶智等工作力度,着力解决贫困群众生产、就业、创业等方面的现实问题,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帮助实现稳定就业和增收。

  绝对贫困问题解决后,减贫需要由扶贫向防贫转变。相对贫困将长期存在,脱贫攻坚战夺取全面胜利后,精准扶贫仍需继续努力,不可有丝毫松劲。重点应转向进一步缩小区域和人群在收入、消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加快补齐乡村发展短板。针对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基础设施差距大等问题,建立健全有利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针对乡村产业培育不足、融合不够,建立健全有利于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针对农民近年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等问题,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统筹提高农民的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持续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作者系九游(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