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20-07-20
2020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示亿万中国人民所思所盼:“新的一年,我们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憧憬将变为现实。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出自《诗·大雅·民劳》,此乃“小康”一词在中国古籍中的最早出处。劳:劳苦、疲劳;汔:接近;小康:安养、安康。意思是说老百姓劳苦之后,也该稍稍得到安乐了。这是古代中国人对生活安定宽裕的追求和向往。《礼记·礼运》系统地将小康阐述为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统治时行仁政,人民饱食暖衣,社会安乐宁静。历朝历代的君臣贤哲对小康的不断描绘和歌颂,使之成了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代名词,成了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和社会理想。
中国共产党人守正出新引申出小康社会,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一种生活状态。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使用小康一词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小康之家”,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国家的水平。1989年版《辞海》解释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小康社会中国原创,接轨世界,通俗易懂,温馨可亲。
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解决温饱)的情况下,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生动地阐发和脚踏实地谋划:“要让13亿中国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的成果”“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绝不能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作者系九游(中国)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