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游网页版 > 党校声音

余贞备:乡村治理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时间:2020-10-19 10:00:28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20-10-19

  乡村(社区)是传统文化的发祥地,是乡愁乡情的承载地,也是社会治理的“桥头堡”。近年来,随着我省《关于2277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的实施方案》《广东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政策颁布实施,我省大力推进乡村治理与社区建设,不断改善乡村(社区)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完善为民、利民、便民举措,共建共享美好家园,公共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及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并初见成效,乡村“十里文化体育圈”、社区“十分钟文化圈”等基本建成。相对贫困村全面实施“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等村容村貌治理,环境卫生明显改善;贫困户基本有安全住房、有供水供电、有电视及网络信号覆盖、有教育和医疗保障、有稳定收入来源或最低生活保障,大部分贫困户已摆脱贫困,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基本达到农村中等收入水平。

  目前,我省乡村(社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乡发展不协调、乡村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不到位、服务体系不健全;乡村(社区)空心化、土地空置现象较突出;社会管理手段较单一、治理体制机制有待创新,等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以村(居)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的意愿、需要和智慧融入基层治理全过程,是乡村(社区)走向善治的关键所在。

  重塑功能定位,引导城乡一体化发展

  要重新审视、界定城市和农村的功能定位,体现农村的战略方位。城市是发展极,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负有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要务;农村是稳定极,是国家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是弘扬传统文化、缓冲风险矛盾、保障粮食安全的大本营,负有化解经济动荡、保持生态平衡、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要从战略高度系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落实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输血”政策,将城市的活水注入乡村土壤,促使各类资源要素“上山下乡”,促进城乡人、地、钱、技双向流动,实现城乡互动、人文共进的区域高质量发展。

  加强组织建设,引领乡村(社区)治理提质增效

  发挥乡村(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核心、龙头作用,着力对乡村(社区)党建架构进行调整、改革和完善,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和工作覆盖面。在乡村,构建“一总多支”模式,建立村党总支—村民小组党支部—双联户(联保联创)党小组的三级组织架构;在社区,建立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巷道)党小组的三级党组织体系,把党组织覆盖到每一个社会管理单元,使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进一步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完善乡村(社区)理事(议事)会治理机制,激发主体活力,助推群众参与,促进民主自治落地生根。

  实施规划先行,推进乡村(社区)持续建设发展

  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目标,融入规划指导思想,积极发挥规划的引导、协调、控制功能,避免“翻烧饼式”的拆了建、建了拆。根据不同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文化基础、风土人情,设计各具特色的乡村发展蓝图,突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操性。

  夯实基础保障,激发乡村(社区)全面振兴动能

  乡村治理与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深入挖掘和“活化”乡村乡土文化,传承其所蕴含的精神、信仰、道德、习俗、礼仪,及其所保存的生态价值和养生、养心的健康价值。加强对具有农耕文化特点的物品、民居、民俗、民间艺术、祠堂等的保护,提升乡村的文化魅力。整合乡村教育资源,办好用好镇街党校及乡村(社区)分教点,使之有效教育干部群众、服务党员群众。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电商微商、社工义工等人才,改变乡村人才匮乏的局面,为乡村(社区)全面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文化支撑。

  此外,进一步落实制度支撑,促使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促进标本兼治。完善土地流转、空置、撂荒等整治机制,强化制度约束,维护集体及个人权益。

  完善服务机制,提高乡村(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拓展乡村(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建立乡村(社区)为民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妇女儿童工作坊等民生服务模式,提供多元化、家庭化“微服务”。按照环节最少、效率最高的目标,进一步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完善乡村医疗服务机制。抓好乡村公共医疗三大建设,即卫生室建设、医疗队伍建设、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能发现、刷卡能报销。二是完善乡村环卫服务机制。抓好三大防疫系统建设,即乡村卫生管理系统、村组排污处理系统、村组卫生防疫系统。三是完善乡村(社区)养老保障机制。做好政策衔接,实现农村养老与城市养老并轨;建立乡村(社区)养老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由乡村(社区)自主管理或委托运营,增强服务平台的向心力和老人的归属感。

  构建智慧平台,推进乡村(社区)治理现代化

  充分调动乡村(社区)资源,建立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优化集人、地、物、事、组织于一体的线上治理结构,实现对乡村(社区)运行“无死角、无缝隙、多角度、全天候”掌控和网格化、智能化管理全覆盖。以乡村(社区)为单位,按照就近组合、大户带小户、强户联弱户的方式,细分管理服务网格,做到“人进户、户进房、房进格、格进图”。动态采集更新基础信息,及时发现、汇总、处理和反馈信息,更好地把握社情舆情民意,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作者单位:九游(中国)联络指导处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