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谨:以“四新”开启全面建设 现代化新征程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20-11-09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作为引领中国未来5年以及15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调查研究、群策群力的智慧结晶,是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建议》以“新”字贯穿全篇,有着充分的逻辑理据和方法论意蕴,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及《建议》的制定,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并出现许多新变化。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国际治理格局出现的新变化,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其GDP总量约占世界40%,越来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尽管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更加猖獗,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不会改变;经济发展遭遇逆流,贸易预期不尽人意,但经济全球化态势不会改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改变。这些“变”与“不变”是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现实依据。因此,《建议》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始终实事求是;善于辩证思维,既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又抓住发展的重点;树立底线思维,在坚守底线的同时以不变应万变,善于化危为机、勇开新局,面对各种挑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的日益成熟和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范。
擘画新发展蓝图,贯通中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
《建议》提出了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规划,这些目标和规划的科学实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关键环节。前者主要从跃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建设平安中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后者主要从经济发展成效、改革开放步伐、社会文明程度、生态文明建设进步、民生福祉水平、国家治理效能提升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无论是“远景目标”,还是“十四五”规划,都是现代化强国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前者突出了“全”和“强”,后者彰显了“效”和“力”,贯穿其中的红线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议》使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相融通,很好地体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长期性与阶段性、两点论与重点论、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之间的辩证关系。不仅如此,它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行动遵循,为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困苦增添了信心,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中国梦并不遥远,希望的曙光就在眼前。
落实新发展理念,凸显改革与创新的中心旨趣
新发展理念是对以往发展观的扬弃,它科学地回答了发展的动力、发展的目的、发展的维度、发展的方法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进入新时代以来,全党和全国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十三五”时期各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对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给予高度评价。这些成就的取得得力于新发展理念的科学引领。鉴于此,在今后和未来,要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就必须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改革促进创新,以创新催生改革。从认识论上看,《建议》从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入手,就如何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提出了新思路。如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要求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使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与安全相统筹;富国与强军相统一;国内与国际市场相循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相协调;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相配套;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相匹配等。这些举措回应了时代呼声,顺应了人民诉求,为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新方法。
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开放与自主有机统一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阻滞因素,如何由被动发展转为主动发展、化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抢占发展先机,这是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重大战略问题。由此,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紧迫任务。从多维视角来看,《建议》把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科学地统一起来了。要实现二者的统一,一是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供有效需求,尤其是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促进消费;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而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顺畅无阻。二是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人人爱科技、人人学科技、人人用科技的良好氛围。运用科技手段发展农业农村、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健全新兴文化业态、美化生态环境等。三是必须扩大开放。如果说改革具有自主自为性,那么开放往往受国际社会诸多因素的限制。所以,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需要打开思路、拓宽范围和领域,不断增强“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国际认同,以文化认同推进经贸往来,以此改善贸易和投资软环境,进而以国际循环带动国内大循环。
作者系九游(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