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游网页版 > 党校声音

陈晓运:先行探索超大城市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子

时间:2021-01-20 16:16:05 来源:《南方》杂志 【字体:

  广东勠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探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能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超大城市市域社会治理为突破口,以重点带全局、试点带全面,乘势而上、起而行之

  图片说明

  ◎陈晓运(广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部副主任)

  ◎本文责编/张蓓蕾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提出,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广东立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先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湾区特质、广东特点、时代特征的超大城市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子,时机正好,大有可为。

  树立“一盘棋”全局思维,系统规划治理“路线图”

  超大城市市域社会治理是一项总体工程,谋篇布局需要坚持“一盘棋”思维。要着眼全局、胸怀大局、凸显格局,在系统规划治理“路线图”上下功夫。

  以更大魄力确立更高政治站位。“十三五”期间,广东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健全超大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的领导体系、管理体系、协同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取得了实际成效。广东勠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探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能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超大城市市域社会治理为突破口,以重点带全局、试点带全面,乘势而上、起而行之,以高效能治理推进高质量发展、高层次共享、高品质生态、高品位文化,努力建设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

  在更高起点确立具体工作方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内涵、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广东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面向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现实需要,展现先行探索超大城市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子的制度首创性、湾区引领性和国际示范性,需要因应国际经济社会交往频密导致境外问题倒灌、矛盾风险叠加、利益群体联动、信息网络放大的实际,积极推动跨地区、跨部门的社会治理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建立市域联防联控框架协议,健全跨地区信息资源交换和协同体系,营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科学对焦市域“供给侧”

  超大城市是一个复杂有机体,要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以精细化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在对焦市域治理体系和能力“供给侧”上下功夫。

  抓住体系重塑这把“金钥匙”。超大城市是治理需求集聚区、治理要素汇聚地,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既是城市常态运作状态下的竞争优势所在,又是城市进入危机状态的风险挑战所在。拓展超大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必须着眼“强壮体魄”,通过强组织、强基层、强引领“从头到脚”建强党的全面领导体系,发挥党组织的“最强大脑”“指挥中枢”作用,引领多元主体有序高效参与。着眼“新陈代谢”,树立底线思维,既把稳定作为发展的前提,也把风险视为发展的常态,包容城市治理的动态平衡,重点防范“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着眼“治未病”,立足“治未乱”,健全平战结合管理体制,健全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复盘的全周期闭环管理,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

  抓实能力提升这个“牛鼻子”。提升政治能力,确保党的全面领导贯穿超大城市市域社会治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提升调查研究能力,推动干部到城市的车间码头、田间地头、市场社区,了解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提升科学决策能力,善于把地方和城市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城争光,更为全局添彩。提升改革攻坚能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智慧。提升应急处突能力,加强对各种市域风险源的调查研判,做到心中有数、分类施策、精准拆弹、化解危机。提升群众工作能力,注重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法开展工作,推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升抓落实能力,健全超大城市市域社会治理工作落实责任制,用钉钉子精神稳扎稳打,通过化解难题开创工作新局面。

  树立“智能化”建设理念,全面畅通城市“微循环”

  建设网络强国、推进数字中国、打造智慧社会,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让大城市变得更“聪明”,要在全面畅通城市“微循环”上下功夫。

  织密城市治理“一张网”。推进超大城市市域社会治理基础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开放式的数据采集体系,依托特定的共识机制和加密算法,借力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进行多点数据采集和传输,建成以标准作业图为核心的基础应用平台,以标准作业图、标准建筑物编码、标准地址库、标准基础网格和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实有设施为核心的市域社会治理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基础支撑,为市民创制虚拟空间的身份副本,将各类权利、义务、需求、心理、行为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画像;为城市创制网络平台的多维图像,将治理的地、事、物、组织转换成虚拟空间的数字信息,实现从“管人”“管物”到“管数”的转变。

  深化社会风险“云治理”。深化“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构建以综治中心为平台、社区网格为单元、信息化为支撑的基层治理基础体系,形成一个中心指挥市域社会治理。搭建“一号接听、有呼必应”综合服务平台,设定“统一接听、按责转办、限时办结、统一督办、统一考核”的全流程工作机制,形成一条热线回应民意民需。打造风险防控的智慧平台,推进市域问题的轨迹梳理、社会风险的在线感知、管理队伍的定位调度、执法管控的全程视控、群众评价的在线展开,形成一个屏幕调度应急处突过程。经此推动服务精准供给、问题快速响应、队伍科学布局、力量合理调配,把风险装进大数据的铁笼、把治理置于云计算的统筹,做到有的放矢、未雨绸缪、精准高效。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1年第01期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