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德友:让珠江沿岸成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生动样本
珠江沿岸是广州城市发展的“命脉”,要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系统推动创新发展、城市更新、赓续文脉、保护环境,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水清岸美,成为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生动样本和鲜活例证。
牢牢把握人民城市的根本属性,顺应人民群众的期望和向往
城市是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主要空间载体,城市,让生产更发展,生活更美好。城市集聚了最优质的生产要素,具有无可比拟的规模优势和效率优势。但经济和人口的集聚也带来了诸多“城市病”,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成本高企等,这反过来又会降低城市的生产优势和生活品质。
从地理上看,广州处在云山珠水之间,得天独厚的珠江沿岸和滨江地区是城市的精华所在;江海互通的开放特征与广州这座城市的包容气质高度契合,流动的珠江,塑造着其两岸的风土人情,承载了广州人民的文化根脉、产业就业和生活日常,承载了广州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更承载了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人们的高品质生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是驱动珠江沿岸地区提升发展能级、彰显人文魅力、优化生态环境的原动力。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推动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赓续文化、尊重自然,彻底避免华而不实、重复建设、虚张浮夸、破坏环境的理念和做法,核心是围绕人民美好生活之所需,推动“产业发展带动就业质量、公共服务提升生活品质、生态环境顺应人天和谐”。
以优化空间、开发土地、升级产业助力高质量发展
几乎每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城市,都拥有一个或多个国际一流的滨水活力区,哈德逊河之于纽约,泰晤士河之于伦敦,塞纳河之于巴黎,黄浦江之于上海,长江之于重庆、武汉、南京,珠江之于广州,等等。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有三个重要先决条件和主要标准:空间布局优化、土地高效利用、产业创新升级。
首先是空间布局优化。沿江空间的稀缺性、独特性,意味着必须加强滨江城市空间规划管控,引导沿岸地区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发展,统筹沿岸产业园区及重要节点规划设计,推动滨水与腹地实现精明增长。要强调规划引领,推动优化空间布局,强化细化公共空间、综合功能、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管控,多方式鼓励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决策,凝聚社会共识,促进建设规划高质高效实施。塑造岭南城市特色风貌,分级分区实施沿江地区空间开发管控,注重营造中西合璧、古今交融、历史文化与时代特色共生的岭南城市特色风貌。
其次是土地高效利用。坚持土地整备与城市更新相结合,增强土地复合利用率,采取“连片改造”和“微改造”相结合模式,开展珠江沿岸城市更新行动,加强黄金围、石围塘、广纸、琶洲、鱼珠、环大学城等片区珠江沿岸土地整备,鼓励沿岸区域实施整体开发。强化土地功能复合利用,推动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优先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地下公共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空间功能需求,给高端产业腾挪空间,促进城市实现精明增长。
最后是产业创新发展。坚持创新引领,发挥珠江各区段发展优势,集聚高端资源和创新要素,实现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跃升。优化产业发展功能布局,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平台,推动空间整合、产业转型、功能提升,强化高端要素资源集聚,形成创新引领、联动发展的产业发展功能布局。利用沿江独特的江景生态和机构载体,聚集国际一流人才资源、科技设施、高等院校和创新企业,实施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战略引擎工程,引领全市打造智慧之城。
以完善服务、彰显文化、修复生态打造高品质生活
城市因产而兴、因人而活。珠江沿岸地区是广州城市建设的窗口,要顺应人民群众的期望和向往,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思想起点、行动标准,还江于民,引导城市生活回归水岸,推动珠江沿岸地区成为城市高质量生活的范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发力点和主要标志:设施服务完善、文化底蕴彰显、生态魅力提升。
首先是设施服务完善。要增强综合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空间,融入文化、体育、休憩等功能,创造多元包容、和谐宜居的城市公共空间。完善水路联动、快慢相宜、便捷舒适的现代化滨江交通体系,加强沿岸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安全韧性、人文和谐的水岸带,在沿岸布局优质教育和医疗设施,形成与高品质生活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
其次是文化底蕴彰显。深度发掘和活化利用历史文化遗存,保留城市记忆,赓续历史文脉。活化利用历史资源,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品牌,有机整合珠江沿岸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水系、港口码头、工业遗存等资源,全景重现历史珠江整体风貌,整体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珠江沿岸文化旅游带。
最后是生态魅力提升。推动保育生态本底,修复滨江绿色生态,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均衡、连续贯通的滨江绿色生态网络,形成疏密有致、尺度宜人的高品质公共空间体系,打造感知秀美自然的生态廊道,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休闲旅游需求。健全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体系,推进全流域水环境整治,加强优良水体水质保护,营造水清岸美、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水体环境;恢复堤岸慢行和生态功能,构建诗情画意的生态休闲廊道。
(作者系九游(中国)研究生部主任、教授)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2021年09月10日第GC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