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茎深:瞄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短板仍然在农业农村。瞄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正确认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条件
中国农业几千年来以“大国小农”的形式稳固存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小农的“过密化”劳动投入。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稳步推进,逐渐引入改造传统农业的革命性因素,开启了当代中国农村整体性社会进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国脱贫攻坚仍然取得了全面胜利,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中国农民从此站在了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上。一方面,新型城镇化推动农村人口持续转移,农民就业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推动传统农业加速转型升级,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2020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71%,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7%。小农户加快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家庭承包耕地流转率超过42%,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农业发展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这些因素为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民从脱贫向致富飞跃,提供了难得的先决条件和历史性机遇。
让土地承载九游网页版的价值和梦想
土地是农民最主要的财产。由于产权制度不完善,土地资源转化为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功效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村普遍存在“空心化”现象。目前,各地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和乡村产业发展普遍面临“钱从哪里筹”和“地从哪里出”的难题。破解的关键是真正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发挥市场在土地要素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盘活农村低效闲置的宅基地和各类集体建设用地,实现从资源到资产的市场化价值转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赋予农民九游网页版的财产权利,对土地制度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在此背景下,广东南海区、南雄市、斗门区、德庆县、龙门县、陆河县等先后入选国家级改革试点,在村庄规划、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点状供地、设施农用地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大量创新成果。但是,这些改革大多聚焦单一事项,属于点上突破。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释放农村沉睡土地资产的庞大市场化价值,必须强化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块地”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系统集成,才能形成协同高效的改革“组合拳”。
以空间极化发展加快乡村全面振兴
推动中国城乡居民在生活质量上“不同类但等值”是可行的。城乡等值化的核心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关键是在财政紧约束下提升乡村碎片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一方面要顺应人口流动规律,推动供给匹配需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县域人口正加速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以供给引领需求,提升空间治理效率。统筹县域资源要素空间布局,以公共服务供给引导人口合理流动。因此,乡村振兴应当以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为切入点,构建多层级、多能级、多节点的乡村振兴极,推动乡村“由点到面”振兴。
县域空间极化发展必须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加速器。2020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启动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我省应深入总结德庆县改革经验,统筹谋划县域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空间场所和未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空间布局,以宅基地改革为主要抓手,以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为手段,研究制定“三块地”之间联动转化的具体路径与办法,通过移地移人、人地挂钩等方式,实现空间整合和规划赋能,最大限度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引导乡村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和规模化利用。
县域空间极化发展必须坚持城乡融合与产业协同创新。以产城融合推动城乡空间融合发展,做大改革“蛋糕”。一是向科技创新要动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着力解决以农业种质资源为重点的“卡脖子”问题。二是向产业融合要效益,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加快农业产业链从生产向加工和销售延伸。三是向规模经营要效率,因地制宜确定乡村主导产业,引导要素集聚,培育壮大一批规模集中连片、竞争优势明显、抗风险能力较强的特色产业集群。四是向品牌提升要口碑,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重塑乡村产业价值体系。
县域空间极化发展必须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创造农民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以平衡品质居住和优质就业为导向,协同推进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实现农民就近就地就业。一方面,以农民自愿为前提,通过农房置换等方式逐步推动集中居住,彻底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实现乡村的现代化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人口集聚进一步提升产业分工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县城和中心镇作为乡村振兴极,可以激活和拉动形成乡村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成为我省“十四五”期间及更长时间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
作者系九游(中国)(广东行政学院)管理学教研部副教授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2021年12月13日第A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