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游网页版 > 党校声音

危旭芳 李满:筑牢大国粮仓,端稳中国饭碗——学习贯彻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时间:2022-03-22 09:45:33 来源:南方杂志社 【字体:

  “三农”稳,天下安。近期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在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的斗争中,积累了许多极为宝贵的经验。其中重要一条就是,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只有始终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赢得主动。

  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中国有14.12亿人口,几乎相当于全部欧盟国家加上美国、英国、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的人口总和。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压舱石,保障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吃饱饭”,是中华民族的千年企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改革、减租减息、打土豪、分田地、大生产运动等一系列举措,就是为了回应农民“吃饱饭”的诉求。新中国成立之后,如何解决“让中国人吃饱饭”这个“世纪难题”,也成为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无数农业科学家和工作者孜孜以求、努力一生的目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赓续奋斗,我国粮食生产在不懈探索和制度创新中取得新突破,全国粮食总产量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仅2000多亿斤到2021年的1.37万亿斤,人均粮食产量474公斤,守住了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较高基数水平上,粮食产量连续10年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中国人端牢了饭碗,非常不容易。新中国不仅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人口,而且城乡居民餐桌上的品种日益丰富、结构日趋合理、品质日渐优良,正逐步实现从“吃饱”到“吃好”“吃优”的跨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彻底解决粮食问题,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决不能有丝毫麻痹懈怠之心。特别是面对近年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散发多发的局部新冠肺炎疫情、极为异常的极端天气等困难挑战,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才能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如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大背景下,多国出台禁止或限制本国粮食出口措施,一些国家甚至出现抢购食物现象。而在我国的大国粮仓里,粮食库存充裕,口粮占据着绝对数量;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品种结构中,小麦和稻谷的比例超过70%,稻谷、小麦库存超过国内一年的消费量。这是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的硬核实力,多年来充足的粮食供应也一直是稳定民心的“压舱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我们要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筑牢“基本面”,夯实“大后方”,守好“压舱石”,把牢“定盘星”,使中国这艘大船在迎风破浪中勇毅前行。

  进一步增强把牢中国饭碗信心和能力的三大着力点

  今年是“十四五”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一年。必须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更好发挥“压舱石”“定盘星”作用,继续从政策定调、改革增效、科技赋能等方面着手,集聚发展新动能,进一步增强把牢中国饭碗的信心和能力。

  在政策定调上,要进一步强化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导向和政策力度。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至今已出台24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其中从2004年以来已连续发布19份)。中央一号文件不仅含金量高,更重要的是发挥着鲜明而强烈的政策导向作用,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坚持重农固本、强农惠农政策不动摇。这些文件既有宏观层面的规划布局蓝图,更有因地因时制宜、精准把脉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指引。从取消农业税,到种粮补贴、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玉米大豆目标收购价等,一系列综合支持扶持政策,极大地保护、鼓舞、激发了地方和农民种粮积极性。

  在改革增效上,要进一步增强确保粮食安全的发展动力和改革活力。回望来时路,向改革要活力,以改革促发展是我们的重要制胜法宝。改革开放率先在农村启幕、在农村破题,并由此形成了点线面逐步推进拓展的全面改革大潮,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优化了资源配置。从公私合营、统购统销、放开集贸市场,到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出台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目标价格、“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等新机制依次展开,农产品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从股份合作制经营的集体地权制度变革到宅基地有偿使用和退出机制探索,土地分权赋权放权活权逐层深化,农村改革红利大幅释放,农业生产经营内部激励机制和政策支持机制不断完善、日益优化,让广袤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仍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补短板、疏堵点、攻难点、破堵点,进一步释放农村活力,确保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在科技赋能上,要以“种子”和“耕地”为核心,不断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要确保大国粮仓根基牢固,归根到底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技术进步为引领。虽然目前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率超过60%,但我国农业科技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如在生物育种技术、优质种质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性激发等方面还有很多薄弱环节,离高质量发展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我国玉米、大豆的单产水平只有不到美国的60%,良种对于粮食的支撑力度不够。差距是潜力,更是动力。粮食安全是永恒之功,科技之力却非一日可成。面对新征程的各种新旧矛盾、新老风险,我们要善于攻坚克难,做好自己的事,以科技之力筑牢根基,加速推进优质种源种质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提升技术原创能力,打造“种业硅谷”,突破“卡脖子”窘境,构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新生态,促进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可持续发展。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引导种养殖业布局合理化、生产规模化和安全绿色化,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信息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做好“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等培育与提升工程,端牢中国饭碗,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切实以科技进步夯实粮食安全的土壤。稳住农业基本盘,集聚发展新动能,迈好农业农村现代化坚实步伐。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民工返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与路径优化研究”(20BJY141)、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农民创业创新路径研究”(2017A030313403)阶段性成果]

  危旭芳(广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李满(广东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2年第6期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