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游网页版 > 党校声音

张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根铸魂

时间:2022-09-14 10:58:53 来源:学习时报 【字体: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收录在《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这篇重要文献分析了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逻辑,是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
  核心价值观是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不同民族、国家都应该有自己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有了这样的价值观,人们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全社会拧成一股绳,朝着共同的目标奋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明确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标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取向。三者融为一体,既是我们的实践准则,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为目标,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带领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建立了新中国、开启了新纪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精神,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致力于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青年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纵观历史,那些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者,都是在青年时期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信仰、正确的价值观。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把“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决心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奋斗终生;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实现了世界观的历史性转变,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鞠躬尽瘁。与此相对照,无论哪个时期,那些立场不坚定,甚至打着革命和建设的幌子而打小算盘者,都会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严重损失,最终受到历史的唾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特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具体来说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者有机统一。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前提和保障,人民幸福是目的和归宿。实现人民幸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价值观区别于其他政党价值观的显著标志。实现人民幸福的价值目标就是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人民美好生活不仅仅是富足的物质生活,还包括民主、法治、文化、教育、情感等多方面的精神生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充分借鉴和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从田园农耕到机械化生产,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从互不往来到经济全球化,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形态,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历史记忆、集体智慧和文明成果。只有通过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完善自我、推动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了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既符合全人类共同向往的价值理念,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念,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的价值准则,也是对未来前景的美好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时代精神关系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与时俱进、转化创新,是激励国家、社会和公民奋发图强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学思践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勤奋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唯有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才能开拓视野、开启心智、明白事理。从青年自身条件看,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记忆力好,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从学习环境看,学校里有丰富的藏书和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教师帮助答疑解惑,师生之间能够相互切磋讨论。青春是美好的,但也是稍纵即逝的。因此,青年应该只争朝夕,做到博学与专攻相结合、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相贯通,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用所学知识解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出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问题,逐步承担起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
  加强道德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中国共产党的用人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是首要、是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国家、社会、公民三个维度上提出的价值准绳,是大德、公德和私德的有机统一。明大德,就是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始终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守公德,就是要坚守严格的底线思维,所作所为不能有违党纪国法;严私德,就是要有良知,会自省、能自律,一言一行不能违背公序良俗。
  善于明辨是非。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们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果实。互联网时代,各类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随之而来的多种社会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如果没有清醒的政治头脑、深厚的理论素养,就很容易被错误观点所左右;学业、就业、工作、情感等方面遇到挫折时,可能会感到疑惑、彷徨和失落,甚至滋生悲观厌世的不良情绪。所以,必须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万象面前,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在真与假、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主与次之间作出理性选择。
  做到知行合一。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在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埋头苦干的劲头,就不可能掌握发展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要善于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任何“等靠要”,甚至“躺平”的做法,都是没有前途的。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要求与我国的战略部署联系起来,与我们的具体工作联系起来,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精神追求化为自觉行动,而不至于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失去信心。青年要把逆境看作是前进的动力和机遇,在百折不挠中成就一番事业。坚守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2年9月14日第05版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