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联鸿:从唯物史观看我们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唯物史观意蕴。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发现的科学史观,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提供了哲学根据
如何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以不同的历史观来认识和把握,在理论上会得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在实践上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和以往的一切历史观本质性不同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把“现实的人”作为全部人类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从“现实的人”出发,对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的活动,以及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及其经济关系是如何存在和发展的展开系统的、具体的、历史的分析,进而揭示了人的经济活动在人类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阐明了生产力、经济基础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具有的反作用,得出了人类社会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有机体的科学结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存在的普遍规律。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唯物史观就被确立为我们党哲学的根据,从而为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下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找到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唯一性、正确性,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中华民族开启不可逆转的复兴进程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经验,强调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为指导,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提出了“实行改革开放”“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以振兴中华民族;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发展观,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充分的条件;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运用、创新性发展唯物史观,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指导理论的创新突破,并以创新了的理论推动社会发展动力的不断增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根基的不断夯实,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突破,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开辟出新的境界。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唯物史观原理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前进方向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原理是唯物史观最根本的原理。依据这一根本性原理,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根本任务。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并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过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我国建成了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包括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建成了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在内的当代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形成了拥有超过1.01亿的科技工作者、全球最大的研发人员储备、规模庞大的研发投入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了物质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与社会物质生产能力的长足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大的发展动能和夯实深厚的物质根基。
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在唯物史观原理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同样高度重视建立和完善与我国经济基础相契合的、有利于释放生产力发展活力、充分调动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各项制度。在根本制度建设方面,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基本制度方面,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一基本法律制度;在根本制度架构下,在基本制度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了在党的领导、政治、法治、行政、经济、文化、民生、社会、生态、军队、国家统一、外交、监督等各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具体制度。由此,构建了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这些不仅是在依据唯物史观原理为指导实现的伟大创举,更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新征程上,坚持推动唯物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相结合的理论创新,为深入推进和巩固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作出更大贡献
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作用。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经验总结。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前进道路上,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智慧和力量,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是坚持唯物史观中人民主体地位的硬核。这既要坚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群众智慧;也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重点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的改革,推动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还要紧密联系亿万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善于总结基层的实践创造,作出新概括、获得新认识、形成新成果。
坚持以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唯物史观指导方法,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变”与“不变”。从世界历史进程看,这是马克思指明的“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历史时代,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中国历史进程看,我们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在当今时代而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体现得更为明显,不仅人类科学知识总量和创造的科技成果远超过去任何时代,同时高知识积累、高科学技术转化效率,还使得生产力在当前时代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推动唯物史观理论创新,必须充分认识这些新的历史条件,并以新的实际为转移,从而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际中,既要保持定力,始终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专注于建设、全力谋发展,也要因时而变,坚持通过改革、适时调整与生产力不相容的生产关系的部分,探索和形成有利于最大限度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而厚植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深层自信和显著优势。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唯物史观在不同历史阶段为中国共产党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给予了唯物史观正向反馈,实现了唯物史观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历史与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但同时也充满了各种未知的艰险与挑战。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将唯物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切创造、一切实践、一切进步结合起来,坚持以唯物史观及其理论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引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系广东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教授、博士,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2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