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旭芳 黎磊: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来,如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的一条非常重要的主线。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的伟大实践中成功开创的人类现代化新版。这个新版有很多特征,其中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即“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标志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阶段。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现代化参照系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荣的内在要求下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用“五个一”科学概括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折射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智慧的朴素呈现,又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生态伦理和时代特征的有机结合。既是人民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不懈追求的现实表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重要论述,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指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成为实实在在的治国方略,切实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扎实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的特征概念,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具前景的发展领域。从人类历史上的几次主要变革来看,与前几次工业革命不同,绿色革命是一次全方位的变革,是对1750年以来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一次自我觉醒与自觉超越,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模式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发展悖论。它将对主流经济学中的传统生产函数进行重新定义,形成新的绿色生产函数,发生从以自然要素投入为特征,到以绿色要素投入为特征的跃迁过程。它既涵盖对新型绿色产业和发展模式的探索过程,也包括对过去“黑色”或“褐色”产业和发展模式的“绿化”过程。既涵盖绿色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传统节能环保技术的挖潜,也包括技术、制度、组织和资本等多重因素的合力与协同作用。既有跨国公司、社会组织、中小企业等传统经济组织的涉入,也离不开网络企业、虚拟公司等新兴组织的参与。既需要发达国家的积极推动,更需要包括欠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主体参与和共同努力。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将参考借鉴但不简单套用其他国家发展指标,而是根据人口规模、资源环境承载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等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指数”“GEP核算”“生态现代化”等多样化的生态文明推进模式或路径。绿色发展的含“绿”量,决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
着力促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将实现从理念到业态的全方位重塑,重点是做好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生态产品是人类从自然界获取的最终物质产品和生态服务的集合,涵盖物质供给类、生态调节类、文化服务类等不同类型。针对生态资源“公共性”“非标性”等特征、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等短板,要着力促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关键在于构建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实现机制。包括涵盖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价值评价机制、经营开发机制、保护补偿机制、价值实现保障机制和价值实现推进机制等在内的全方面多层次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实现机制,就是要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让生态资源与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一样,既有“颜值”又有“价值”,成为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生产要素。让生态产品和服务进入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社会生产全过程,成为人民美好生活品质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持续增长点。通过深化城乡融合,推进质量效益型的要素市场改革,实现现代产业体系全链条多业态的集成创新,实现生态资源价值化。要把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为重要任务,全面融入“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优先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因地制宜探索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模式路径,探索生态环境治理与区域流域产业开发有效融合路径,鼓励探索建立基于生态产品的占补平衡机制,通过“生态账户”“生态银行”等平台,借助生态指标或生态信用等实现生态产品的市场交易。让生态产品价值全面实现成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支撑点和发力点。
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保障体系
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保障。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制度保障体系,将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纳入规划,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包含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体系和国家基本制度架构生态化等多层面“绿化”支撑保障体系。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八大制度”为基础,既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评价制度,也涵盖全面的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如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强化激励性补偿,建立横向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开展环保督察巡视,严格环保执法。制定和实施面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有利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资金分配、绿色税收和绿色金融政策等。这些制度体系完整,逻辑严密,是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着力破解制约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激励与约束相容的一套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和绿色发展制度体系。当然,生态文明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着眼于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目标,奋力书写新时代绿色发展的“中国故事”,坚持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路。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BJY141)的阶段性成果]
(危旭芳,广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黎磊,广东省委党校研究生)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2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