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德友 徐光宇: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继续明确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并提出“促进国民经济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首要任务”“第一要务”和“中心工作”等字眼,鲜明地凸显了发展尤其是高质量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地位。
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总体上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结构上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动力上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趋势性变化是中国经济迈向新发展阶段的必然,是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它反映了中国经济正向形态更高、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新阶段演化。从当前来看,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劳动人口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原有的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循环不畅问题突出,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使供求在新的水平上实现均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阶段在发生历史性变化,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促成新的供需平衡关系。同时还要看到,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因此,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高质量发展的多维性和全面性
通俗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够不够”转向“好不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因此,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新发展理念是高质量发展的指导原则。去评判是不是高质量发展,很简单的方法就是去看看新发展理念贯彻的程度。例如,创新的因素有多少,是不是第一动力;协调做得够不够,有没有“偏科”或“瘸腿”;绿色发展成色如何,能否可持续;开放度如何,能否汇聚和利用全球市场和资源;共享得怎么样,是不是包容性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
再具体到国民经济体系中,高质量发展还体现在经济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具有明显的多维性和全面性。从供给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量高。从需求看,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这种需求又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供给变革又不断催生新的需求。从投入产出看,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分配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并且充分反映各自按市场评价的贡献。从宏观经济循环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通畅,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不出现大的起落。放大到全局,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总的要求,不仅是一个经济要求,而且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的要求;不只是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对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
高质量发展对现代化的承载性
从整体指标上看,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囊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的现代化特征指标,至少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社会和谐、生态美丽。这些客观指标,大致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类是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基础的指标特征,例如经济富强、生态美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这都归结为“物”的现代化,其核心是经济体系的现代化;一类是体现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指标特征,例如政治民主、文化发展、文明进步、社会和谐等,这些可归结为“制”的现代化,其核心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若全面审视现代化的内涵,相较于可测量的“物”的现代化和可观察的“制”的现代化,人自身的现代化其实是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内容。但人的现代化,并不会自然发生,需要借助于各种要件,最重要的就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其内在逻辑是:只有人的技能才能(即人力资本,可归为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得到提升,与之配合协作的劳动工具(如软硬件)持续升级,生产系统所使用技术和方案也持续创新,才能进而驱动人均产出效率和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最终推动每个个体人的生活品质改善(收入提高的结果)和全体人民的福祉提升(经济发展的结果)。高质量发展,经过一个“轮回”,落脚于高品质生活;人的现代化,经过一个“闭环”,终归于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设想一下,若没有高质量发展作为依托,没有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支撑,失去有竞争力产业带动高质量就业的承载,失去高附加值生产活动对高收入水平的支持,不仅每个个体人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受影响,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福祉提升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高质量发展对现代化的承载功能,是立体式和全方位的、不可或缺的。
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和路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新发展格局必然蕴含着更高水平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而安全性和稳定性正是高质量发展的底线要求。作为一个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然要承受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过的各种压力和严峻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一步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九游网页版依靠国内市场实现经济发展,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有利于化解外部冲击和外需下降带来的影响,也有利于在极端情况下保证我国经济基本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同时,要通过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制度保障,推动高质量发展。总的思路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做到并做好“两个毫不动摇”,发挥和实现好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不断调整、优化和改进社会生产关系,以更先进、更完善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更高水平生产力的发展。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方案,主要突破口包括: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健全现代预算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资本市场功能,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
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强调的:“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许德友(广东省委党校科研处处长、教授)
徐光宇(广东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2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