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九游网页版 > 党校声音

林峰: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时间:2022-11-15 14:51:54 来源:羊城晚报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按照中央确定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要接续奋斗、接力发展,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道路上带领全体人民迈向共同富裕。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政治目标,以各种方式推进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领导人民追求共同富裕。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宣言,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和部署,再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整个国家和人民在历史长河与时空隧道中筚路蓝缕、不断前进的探索过程,也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

  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致开幕词时宣布:“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随后,周恩来在这次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代领导人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概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用“小康社会”来表述重启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并在1979年3月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概念。为达成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邓小平从国家经济目标和人民生活目标两个层面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最终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得到确定,即:第一步,1980-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1990-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随后,党中央持续关注中国式现代化问题,进而形成了阶段性的具体发展目标。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个历史阶段的实践基础上,特别是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突破,提出了基于本国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此外,党中央根据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把原定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年,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的现代化进程作出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继续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连通性

  中国式现代化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两者间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一方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重要表征;另一方面,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离不开中国式现代化这条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目标、主体、内涵上具有连通性。

  一是目标上连通。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现代化过程,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在迈向现代化强国过程中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整个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只是经济增长的要求,更关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因而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关系人民根本利益和执政党的政治基础。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要破解的重大命题,决定了我们不能等实现了现代化再来解决共同富裕问题,而是要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好这个问题。

  二是主体上连通。“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品格。党与人民在推进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上,结成了命运相依的人民共同体。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表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主体不能只是少数人,而应当是全体人民。因此,新时代的共同富裕实质上是以“人”为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破解的重大难题,即现代化成果是否惠及全社会,是否能够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是内涵上连通。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诚然,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或者缩小全国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体现,但共同富裕不仅包含“收入”这个变量,还包括社会福利、公共服务、民生事业、精神状态等其他变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可见,实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愈发坚定。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下的共同富裕之路

  第一,高质量发展是基础。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发展,就没有共同富裕;没有高质量的发展,就没有我们下一阶段的共同富裕。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推进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要求,也是经济发展本身的要求。分好“蛋糕”的前提是做大“蛋糕”,围绕着现代化强国目标下的共同富裕,要继续做大“蛋糕”:一是要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继续发挥激励作用;二是继续推进深层次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使得各种要素资源更加有效地配置;三是通过先富带动后富破解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问题。

  第二,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国家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加快公共教育资源均等化进度;要让农村、落后地区和社会底层人群拥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的机会,从而缩小与其他人群之间的人力资本积累上的差距;要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户籍融合,为全体人民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也就是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下,优化社会基础结构,实现社会现代化。

  第三,城乡之间的本质融合是关键。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主体是农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发展中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不平衡。能否一定程度地解决农村发展相对滞后问题,大规模地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普遍富裕起来,摆脱低收入状态,成为中等收入群体,既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从共同富裕的角度来讲,缩小城乡之间富裕程度的差距,一方面要给城乡人口均等的发展和致富机会,畅通向上流动的通道,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为契机,在乡村振兴中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第四,以社会保障兜底为依托。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首先要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面对庞大的低收入人群,要促进他们成为富裕群体。唯有如此,共同富裕社会才算是真正得到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在发挥社会保障的兜底作用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困难群体,一方面要在现有社会保障制度下加大对他们的扶持力度,包括增加转移支付,如提高农村老年养老金水平;另一方面要考虑增加转移支付的项目,如困难家庭儿童补贴,大病人群的生活补助等。

  (作者系广东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2022年11月15日第A05版)


【 打印本页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