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峰 李宁: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更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蓬勃发展、获得旺盛生机活力的必然选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
1840年以降,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以后长达80多年的时间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各阶级、各思想流派的历史任务。在诸阶级运动失败、诸西方思潮碰壁之下,唯独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为何会如此?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精神,接纳了马克思主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在其《四海之内》一书中曾写道:“现代中国人如此热情地接受(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有很多西方人觉得不可思议。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这样一个古老的东方民族竟会如此毫不犹豫、满怀信心接受一种初看起来完全是欧洲的思想体系。但是,在我想象中,中国的学者们自己却可能会这样说:‘真是妙极了!这不就像我们自己的永恒哲学和现代科学的结合吗?它终于回到我们身边了!’……中国知识分子之所以更愿意接受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哲学思想正是他们自己所产生的。”
中华文明素来追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优秀的宇宙观、社会观和道德观念。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之后,马克思主义所拥有的实践哲学观念、阶级斗争理论、社会生产理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高度契合,从而被广大中国人民普遍接受,实现了中华文明内在力量的时代迸发。
在百年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改造世界的基本原理,把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先后创立毛泽东思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创新的时代问题,推动中国发生历史性巨变,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位于河南殷墟遗址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得好,我们党就能不断科学指导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智慧之源,是我们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厚土壤,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倍加珍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因密码
2022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指出:“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叫做“中国特色”,既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塑造,更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密码的历史传承。
自秦汉以来,中国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虽有分裂,但终归统一。秦朝时期建立起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统治,实行“车同轨,书同文”,塑造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力运作机制,塑造了统一的语言文字和意识形态,这种大一统的制度实践和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塑造了千年之久的国家治理传统和历史习惯。在大一统的制度实践下,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发展,最终形成中华民族这个大熔炉。在这个大熔炉里,各个民族的利益相同相连,谁也离不开谁,在面临外敌侵辱、革命斗争时,总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铸成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千年之中,中国形成了以本土产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等为最根本构成的中华传统文化,其他外来文化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欧洲启蒙文化等等,皆在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兼容并蓄中实现了中国化本土化,即使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如以民为本、民贵君轻,安邦济世的治国理政理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观念;清廉从政、勤勉奉公、力戒奢华的从政之道;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念;等等,都成为影响中国政治、中国人民最根本的思想传统,成为中国人民最基本的社会交往规范和道德准则。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无一不受这些优秀文化基因的影响,正是有着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传统,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精神标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而“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思想基因,深藏着中华民族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拥有“中国特色”的基因密码、根本所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根深叶茂
在2018年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她以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一般规律;她以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历史必然要从阶级社会走向一个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但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个国家运用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穿起本民族的‘服装’。”作为一种社会改造的方法和工具,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教条,只是一种行动的指南。
百年来,马克思主义能够扎根于中国社会、中国实践,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始终坚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吸纳马克思主义、丰富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和壮大。
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由西方话语向中国话语的根本转变。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将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以中华民族语言、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中国人民的生活实践方式加以传承创新的结果。今天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充分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主义使命。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高举真理的旗帜、进行理论的创造,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将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的追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同理想相结合,用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历史课题,更是建构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体标志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面貌、新样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塑造了新形象,凝聚了最广泛的社会基础。
[本文为广东省委党校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重点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哲学意蕴研究”(XYZD202202)的阶段性成果]
周峰(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主任,教授,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李宁(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副教授)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2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