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芳敏 黄守丕:制造业当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格局
“制造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广东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强调,要突出制造业当家,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坚持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把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做优做强,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
“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格局,为新时代广东制造业发展明确了方向,提供了强劲的政策驱动力,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
深入认识和把握制造业当家的重大意义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在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正围绕智能制造展开新一轮竞争。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广东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排头兵,中国制造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广东责任重大。“突出制造业当家”对于广东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具有战略意义。
坚持制造业当家,引领广东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广东以“工业强省”实现了工业化,迅速发展为我国第一经济大省、制造业大省,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化发展优势明显,供应链产业链网络遍布全球,制造业家底较为厚实。但与此同时,广东制造业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冲击:产业结构仍需优化、中高端供给不足、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有待提升;面临制造业高端回流、中低端外流的双重挤压;存在多个被“卡脖子”的产业薄弱环节。在三年新冠疫情的叠加影响下,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日益加大,面对国内外竞争加剧以及美国脱钩打压,更需要重视制造业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突出制造业当家,坚持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把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做优做强。这彰显了制造业重要作用,明确了新发展阶段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方向和抓手,有利于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塑造新动能新优势新格局,这符合现代化建设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规律,把握了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脉搏。
数字转型、补链强链,注入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本质特征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数字化智能化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是改变制造业生产方式、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率先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将工业互联网作为“十四五”时期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围绕重点行业,培育了美云智数、云工厂等一批专注于垂直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培育了华为、富士康、树根互联、腾讯4家企业成为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化转型企业数量全国领先。数字经济总量多年蝉联全国第一。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新动能正在形成。
数字化不仅意味着技术变革,还需要组织、管理等全方位变革。向制造强省、智造大省转变,广东还有着巨大空间和潜力有待挖掘。应紧紧抓住机遇,以新技术赋能,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着重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突出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坚持问题导向、扭住关键环节,大力实施制造业“强核、立柱、强链、优化布局、品质、培土”六大工程,加快补短板、补链、强链、锻链,狠抓网络基础建设、工业软件突破、平台服务能力提升,科学布局支撑数字化发展的基础网络体系,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工业软件体系,引导各工业互联网平台尤其是国家级“双跨”平台深扎行业,丰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合创新应用,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培育发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全方位、全链条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夯实基础、增强韧性,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要把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做优做强,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必须要“突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夯实基础。一是抓好抓实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聚焦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打造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统筹布局一批创新引领型特色制造业园区,作为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大平台。瞄准世界500强、行业龙头企业的投资动向,制定“一企一策”工作方案,借助大平台吸引好企业、招进大项目。培育平台型大企业,整合行业上下游资源,建设可持续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加快建设大湾区统一大市场,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创新政策扶持模式,在政策供给、内外市场拓展、创新要素集聚等方面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充分支持。
二是高水平谋划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和人才强省建设。优化教育供给,提升教育质量,为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的人才资源。深化高校管理体制、职称评定体制改革,为年轻教师们营造一个能够致力于高质量科学发现、科技研究的宽松大环境。同时,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大机遇,营造适合各类人才、各层级人才工作生活的大环境,不断增创人才发展新优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深度融合。从省级高度统筹协调整合资源,推进重大实验室、科研平台建设。以开放式创新,提升攻克“卡脖子”环节的技术创新能力,创造发展新优势。
三是设立专项基金,落实相关政策,切实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夯实产业链、供应链,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强韧性。中小微企业是培育发展专精特新“隐形巨人”的主要来源,是维护供应链产业链安全的主体,是增强制造业体系韧性的重要力量。当前形势下,许多中小微制造业企业正面临发展考验,亟待落实相关纾困政策,打通营造服务企业良好营商环境的“最后一百米”,为企业创造新发展机遇。
优化结构抓“双碳”,塑造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作出“突出绿美广东引领,高水平谋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品质提升抓绿化,围绕啃硬骨头抓治污,围绕结构优化抓‘双碳’”的工作部署,着力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制造业能源消费占全省能源消费的比例超过了50%,工业领域的碳排放占广东省碳排放总量六成。围绕加快优化结构,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加快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塑造制造业绿色发展新格局。近年来,广东念好“绿”字诀,持续推进制造业绿色升级,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低碳产业,以科技创新赋能制造业绿色转型,2020年全省单位GDP能耗较2012年下降约35%,碳排放强度位居全国第二低,仅次于北京。成立了57个制造业细分领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清理不符合绿色低碳要求的产品标准,废止近800项地方标准。2021年对30家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源计量审查,安排专项资金扶持8家试点企业建立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印发了《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谋求在绿色转型中塑造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塑造绿色发展新格局是实现“双碳”、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内在要求。受制于能源资源禀赋和消费结构现状,广东制造业绿色发展任务艰巨,促进制造体系全面绿色化转型进入关键时期。一是健全绿色制造发展的能耗排放计量、核算认证和标准等基础制度体系。抓住制造业当家的政策发展机遇,严格把控能耗关、环保关、安全关,以绿色发展大环境培育发展绿色低碳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二是着力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协作、上下游协同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三是加快协同推进节能增效减排、减污、降碳,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链集群,引领绿色经济革命,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加快绿氢及其储能技术、应用技术的研发创新,加快发展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安全发展核电,培育渔光产业、农光产业,增加非化石能源供给能力,从供给端到需求端双向发力,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能源革命。四是在培育发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过程中,着力打造绿色可持续的产业链供应链,引导支持制造企业开展精细化生产管理,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现节能、减排、减污、降碳,加快绿色转型,塑造绿色发展新格局。
岳芳敏(广东省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双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财经咨询专家)
黄守丕(佛山三水区委党校讲师)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2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