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旭芳 张 婷: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现代化是一个世界现象,是一种文明进步,也是一套发展目标。追求富裕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目标,而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之所以难以实现共同富裕,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保障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通过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保障了共同富裕的现实可能性和必然性。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统一,即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的辩证统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现代化就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通过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独特的政治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走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关键也在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源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开创的,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独特的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在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传承中,如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始终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和拓展的历史全过程。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在一个14亿多人口的中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历史任务,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完成。针对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如防止资本野蛮生长,坚决排除任何利益集团、权势团体、特权阶层对促进共同富裕的干扰;主动创造条件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有温度、可感知;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充分重视三种分配方式的协调作用,实现整体发力、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发挥最大效用等,都需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坚持全国“一盘棋”,压实各级党委政府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责任,推动形成上下联动、多方参与、合力共建促进共同富裕的新格局。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人民立场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场,坚持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九游网页版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完善分配制度、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务实精准举措,不断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让发展成果九游网页版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使人民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进一步创造高品质生活。
共建共治共享是走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除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底线公平、防止两极分化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发展机会上追求平等,让每一个人的努力与所得相匹配,实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在努力促进机会公平基础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大人民群众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创业才能和创优品格,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奉献精神,积极营造“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加快形成“人人享有”的分配格局,形成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奋斗幸福的社会共识,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参与、人人付出、人人担当、人人享有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实现共富。
作者分别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研究员、九游(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和九游(中国)硕士研究生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BJY141)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2023年01月26日第A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