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旭芳: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市场空间广阔
习近平总书记在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视察调研时指出:“这里是荔枝之乡,荔枝种植有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市场空间广阔,要进一步提高种植、保鲜、加工等技术,把荔枝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产业旺,方有乡村兴。产业要发展,是共识;产业要怎么发展,却是难点。做好乡村特色产业文章,关键在于“特”和“融”。
因地制宜培育乡村特色优势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一向重视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从新疆吐鲁番葡萄到陕西柞水木耳,从广西柳州螺蛳粉到福建沙县小吃,从山西大同黄花再到广东高州荔枝……对于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性推动作用,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每一种小特产都是富民兴村的大产业。要从“特”字入手,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则,充分挖掘生态、区位、资源、历史、文化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质高效绿色富民兴村产业,做优做强特色佳果、肉禽水产、花卉苗木、南北药材等特色优质产业。
为什么要突出这个“特”字?首先,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突出特点。市场经济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一种选择经济、竞争经济。在促进产业振兴的过程中,要不断追问:我有什么优势和特长?如何保持我的核心竞争力?通俗地讲,“世界那么大,消费者为什么要选择你的产品?”可见,突出“特”字,正是对现代经济学比较优势原理的生动诠释。
其次,反映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而新发展理念的第一条就是要让创新成为第一动力,这就决定了我们在促进产业兴旺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创新思维,并非只有高科技产业才要创新,发展乡村产业特别是现代农业,尤其需要创新思维,要避免简单的复制模仿,必须发掘亮点、做出特色、推陈出新。
再次,源自于实践的教训和经验。过去我们在发展乡村产业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也有不少的教训。比如,产业同质化的倾向。别人种什么、我也种什么,别人搞乡村旅游、我也搞乡村旅游。可想而知,这样的乡村产业就算建起来了,也很难实现可持续。因此,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产业兴旺,要紧紧围绕“特”字,做好“土特产”文章。从“特”字入手,要充分挖掘本地本村的生态、区位、资源、历史、文化等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优质高效绿色富民兴村产业,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三产融合发展
从国内外的发展实践来看,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并在此基础上推进“特色农业+”三产融合发展至关重要。也就是说,在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上,还要着重做好“加法题”:“特色农业+名品名标”,提升产业发展美誉度;“特色农业+龙头企业”,扩大产业发展辐射面;“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增加产业发展附加值;“特色农业+示范园区”,提高产业发展竞争力;“特色农业+电商平台”,激发产业发展驱动力等。要及时回应“三农”发展新诉求,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小融合”,强化城乡一二三产业“大融合”。
要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产业能级提升,构建起体现地方“三农”特色、展现比较优势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并贯通于城乡产业链之中,使之成为国内大循环中的重要一环。乡村三产融合的本质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和完善利益链。现代农业融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初级的农业种养业衍生和拓展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功能和新环节,发展“接二连三”的互动融合型“第六产业”。衣、食、住、行、育、乐,凡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乡村特色产业体系三产融合的舞台。
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前景广阔。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培育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并在此基础上加快推动“特色农业+”三产融合发展。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做大做强“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预制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乡村旅游、数字农业等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积极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跨区域合作。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机制、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乡村文化保护利用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把县镇村发展的短板转化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板,全面激发乡村经济的旺盛活力。
作者系九游(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2023年4月17日第A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