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荔湾区委党校搭建“为党献策”新型智库平台 助力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近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殷殷嘱托,充分发挥党校“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独特价值,“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党校(广州市荔湾区行政学校)‘老城市新活力’研究中心”在粤剧艺术博物馆举行揭牌仪式并举办“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荔湾之路”咨询研讨会。这是荔湾区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也是广州市基层党校首个聚焦助力“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而搭建的新型智库平台。
本次会议聘请了12名研究中心咨询专家,颁发了永庆坊等12个“老城市新活力”现场教学点,约30名学员进行了广彩、广绣非遗体验。随后,“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荔湾之路”咨询研讨会在现场举办,邀请了专家学者以及区相关部门的研究人员围绕“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荔湾之路”展开讨论、建言献策。
广州市荔湾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部长、区委党校校长黄洪飙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副校长黄丽华教授,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一级作家梁凤莲研究员,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潭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冯江教授,华南城市研究会(智库)常务副会长陈荣平博士,九游(中国)决策咨询部副主任黄建宏教授等专家学者作了交流发言。
老城市新活力与党校担当
黄丽华(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硕士生导师)认为,“党校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党校初心,科学回答了做好党校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时代党校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校姓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校事业必须始终坚持的政治站位,是践行党校初心的必然要求。荔湾区委党校“老城市新活力”研究中心作为多元决策咨询智库平台,要致力于强化学术理论研究的党校特点、荔湾特色,在推动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勤奋耕耘、刻苦钻研,要从荔湾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中挖掘新材料、提炼新观点、构建新语境,要探索出一条教学培训、科学研究与决策咨询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为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贡献党校力量。
推进新型智库和学术交流平台建设,汇聚智慧助力高质量发展
黄洪飙(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常委、区委组织部部长、党校校长)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亲临永庆坊,提出了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殷殷嘱托。总书记面对面、手把手交给我们这样一个重要的政治任务,是荔湾的光荣,更是沉甸甸的责任。荔湾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实际行动,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研究工作要以更高的标准、更新的思维,针对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做好理论探索,提出解决方案。一是聚焦“服务中心”这个根本任务,妥善化解城市建设中“老”与“新”的矛盾,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佛极点核心区;二是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之宝,聚焦城市更新与建设、文化传承与保护、产业规划与发展和社会治理与服务等基本问题,认真探寻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问”与“答”的实践路径;三是坚持“外联内合”这个重要手段,充分发挥智库平台优势,力争在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形成应用型研究品牌,实现研究项目“量”与“质”的同步提升。
建设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
梁凤莲(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一级作家)认为,广州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老城市”,1982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断探索超大城市的名城治理道路,将保护好、利用好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抓手,积极塑造岭南特色风貌,擦亮岭南文化品牌,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保驾护航,是留给广州人的历史使命。近年来,荔湾在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引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化和生活化三个方面提升了城市的软实力。“粤式生活”、“广味审美”、“西关文化”这样的概念越来越多地被提及,说明我们传统文化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荔湾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城市文化积淀逐渐转化为推动新一轮发展的底气和后劲,未来研究工作的开展要用更大力气将传统文化带到城市发展中来,在荔湾老城区已有的底蕴上推进现代化的构建和发展。
城市更新与社区综合体建设
陈潭(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认为,为建设广佛极点核心区、岭南文化中心地,荔湾坚持硬件、软件建设双管齐下,倾力打造文商旅活力区,永庆坊、泮塘五约、沙面等以“绣花功夫”著称的微改造城市更新项目,大幅提升了城市品质与活力,成为广州城市有机更新的标杆项目。面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超大城市要聚焦社区综合体充分释放地下地上空间,要更加聚焦人性化、数字化、生态化趋势,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高水平治理、创造高品质生活,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城市工作水平,开展城市社区综合服务体建设,促进便民利民服务集聚集群发展、项目化系统化供给,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目标。
老城新生的内在驱动力——历史街区保护与微更新
冯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认为,根据广东省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名单,目前广州市共有26片历史文化街区,其中14片位于荔湾区,占广州市保有量的54%,是岭南文化集中承载区,也是广州商贸文化代表“十三行”的所在地。新时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工作,尤其要避免破坏其原有的整体性。要一如既往延续微改造路径,由点到面陆续带动14条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利用,以“绣花”功夫拓展城市活力半径,通过基础设施升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历史景观重塑、公共空间品质改善、建筑性能提升等措施,有效带动所在片区及沿线区域的功能转型,充分释放商业活力、人居活力、产业活力、文化活力,激发老城新生的内在驱动力,实现人民生活品质提升、传统非遗新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融合。
文产融合发展,打造湾区核心片区新优势
陈荣平(原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旅游教授、华南城市研究会(智库)常务副会长)认为,老城市代表着一种厚重的历史,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不仅要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研究,更要思考如何让历史文化活起来、实现文产融合发展激发城市活力。如果说保护是唤醒城市活力的第一步,那么在保护中创新就是“关键一跃”。在延续城市记忆的过程中,也要注入时代血液,可以引进创客空间、文化创意、创新创业基地等,让历史街区再现活力和新意,比如永庆坊,经过社区微改造,老旧建筑焕发新面貌,咖啡馆、文创店鳞次栉比,成了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网红地标”,这就是从内到外的创新“活化”。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活化不仅是为了改善街区风貌、延续城市文脉,更是为了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品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融合。
凝聚群众力量,助推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黄建宏(九游(中国)决策咨询部副主任、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是我们推动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的主要力量,从社会治理角度来讲,调动群众积极性,凝聚群众力量,就是要给群众的社会权利做加法,给政府的社会权力做减法。为此提出四种理念:一是“利益共同体”理念,即“收益共享,风险共担”,让群众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来,尤其要明确风险共担意识;二是“熟人社会”理念,政府通过找到公共话题,搭建公共空间,密切干群关系;三是“理性主义”理念,通过机制调动群众积极性,可设置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关键是建立符合群众需求的激励机制;四是“科技支撑”理念,通过科技手段,搭建群众参与老城市老城区治理的渠道,建立群众与政府信息联系的纽带。
党建引领高质量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研讨会上,除了有智库专家学者们的真知灼见,也有来自广州市荔湾区内部门领导和党校主体班学员的分享。荔湾区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云峰副教授指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必须下大力气实现荔湾区南北片互促发展,全面建设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荔湾区文联主席、高级讲师葛华提出,要创新非遗传承发展媒介,让非遗产品回归商品属性和生活属性。谈到永庆坊片区的活化利用时,荔湾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心主任黄勇从“水空间、花空间、银空间、红空间、榕空间”五个维度对永庆坊进行了深度解读,分享了展示荔湾记忆脉络的思考。荔湾区多宝街道党工委书记、党校校长刘远建议,继续坚持“文化引领”“创新业态”双驱动,增强城市更新体验感,吸引九游网页版的年轻人到永庆坊,激发历史文化街区新活力。针对荔湾区文商旅活力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问题,区委党校主体班学员许晓珊提出,既要维护历史传统,又要改善生活环境,要在切实保护历史文化空间的前提下,做好“新”与“旧”的融合,进一步增强“烟火气”,让文化活起来;学员徐然提出,要在传承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树立品牌意识,历史文化街区整体规划应以文为根基、以商为载体、以旅为形式,在经营上应注重商业孵化、品牌价值和流量因素,将产业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
(图: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党校“老城市新活力”研究中心召开2023年咨询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