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院)举办第45期学员论坛:运用法治方式推动城中村难题治理
7月12日下午,九游(中国)(广东行政学院)举办主题为“运用法治方式推动城中村难题治理”的学员论坛(2022第8期,总第45期),2022年第二期县处级干部进修二班全体学员及校(院)有关部门代表参加。该校(院)二级巡视员陈述、应急管理教研部主任宋儒亮、进修部主任王辛河等应邀出席。
论坛上,进修班学员杜波、安琪、黄冠强、张超、刘世标、吴健平等六位同志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和所熟悉领域,分别围绕“双网”融合提升社会治理细化品质化水平、运用法治方式推动城中村难题治理、在城市建设中加强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及活化利用、“五治”融合创新社会治理提升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等主题,深入交流开展城市治理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宋儒亮对学员代表的发言作了点评。
通过交流,学员们对运用法治方式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重要意义、方法举措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大家一致认为,城市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社会治理是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和保障。
大家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对城市治理方式方法的学习研究,在各自岗位上努力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增强法治意识、强化法治手段,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推动城市治理尤其是城中村治理向法治化、规范化迈进,进一步完善城市治理能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让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观点摘要】
杜波(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有效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抓基层党建、带动社会治理。要以“党建+社会治理”可让党建触角延伸至基层各个角落,让党组织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党建网”和“社会管理服务网格”融合,把党的组织体系优势转化为社会管理优势,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品质化水平。
安琪(东莞市石碣镇党委副书记):解决城中村停车难问题,是基层政府必须认真面对的课题,围村收费的乱象只有通过法治方式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要积极研究制订制度规范,建章立制,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有效将城市交通运输、交警执勤、城管执法等管理力量和手段延伸到村(社区)内部,做到慎围蔽、少围蔽,最终达到不围蔽管理也能对村(社区)实行高质量治理,实现城市全覆盖、无死角管理的“无围而治”,实现城市和谐善治的最终目标。
黄冠强(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党委副书记):城中村的实质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差异和矛盾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集中反映,面对疫情防控、综治维稳和乡村振兴,必须高度重视管好治好城中村的问题。要注重党建引领学法用法。要健全村规民约,增强村规民约的实用性和约束力。要文明执法办事,健全制度保障全过程公开公正文明执法。要依法纾困解难,实行“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制度。要积极探索“一式四化”(围院式,智能化、网格化、市场化、精细化)社会治理模式,织密立体式防控网。
张超(东莞市横沥镇党委副书记):要聚焦城中村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提升城市品质,重点围绕老旧村庄,垃圾中转站、废品收购站,边角地、插花地、闲置地,路边、田边等重点区域,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洁净城市日等活动。要聚焦城中村流动人口“管理难”问题,引导居民积极参与,推动共建共治,依靠共商共议解决邻里矛盾、依靠多元调解处置社会矛盾、举办多元活动引导广泛参与。要聚焦城中村日常管理“老大难”问题,加强两个文明建设,创造幸福生活。
刘世标(广州市黄埔区新龙镇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镇长):要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在城市建设中加强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在具体工作中要以统筹规划为导向,明确保护范围,构建片区保护新格局。要把握好新旧传承与功能融合,充分挖掘潜力价值。要坚持因村施策,让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在改造过程中保障好群众的权益。保护传统风貌建筑的同时也要保护周边历史环境,要充分处理好历史、当代与未来的关系。
吴健平(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要探索构建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理念。要坚持政治引领,牢牢把握正确方向,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乡社会理新模式。要深化自治强基,激发群防群治活力,开展“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工作,化解风险隐患和矛盾纠纷。要加强法治保障,大力营造浓厚氛围。要实施德治教化,培育基层文明新风。要增添“智治”支撑,助力社会治安治理,广泛安装监控摄像头,助力群防群治,提升群众安全感。
(2022年第二期县处级干部进修二班学员 王少锋 供稿)